讀那麼多書到底是爲了什麼?

讀那麼多書到底是為了什麼?

你是否也有過知識恐慌?

當你發覺自己的英語口語還跟不上現在高中生的時候,你著急地報了英語班;當你認為自己不懂樂器的時候,又興高采烈地去報了鋼琴班。

當你還在感嘆戰勝了世界圍棋天才的AlphaGo時,又已經有了戰勝哈佛學霸的答題機器人汪仔,這個時候你竟然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學起?

報不同的班,換來的不是滿足感,更多的是疲憊感,因為顧此失彼,因為不知道該補足自己知識系統的哪一塊。

讀那麼多書到底是為了什麼?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學得更多的確會給人帶來踏實感,但並非真實感。真實感需要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實際能夠接受什麼。

也許你的口語不佳,是很早以前學習的音標發音就是錯的,那即使報班也必須對症下藥,從基礎開始糾正;

也許你對音樂根本就毫無興趣,那麼不妨尋找自己內心真正的興趣愛好,不懂樂器其實也無傷大雅;

也許人工智能屬於你知識體系的邊緣地帶,你只需要作為消費者享受科技成果就夠了。

學習那麼多,有錯嗎?

沒有錯,但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及不懂什麼,選擇,比盲目地學習更重要。

那麼,我們又如何在浩瀚的學海中作出選擇呢?

莊子說過: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意思是說,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件危險的事!

孔子也不主張無限量地「知道」,《論語·述而》中雲:「子不語:怪、力、亂、神。」

讀那麼多書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們先要清楚什麼是怪,力,亂,神。

魏晉的何晏在《論語集解》裡對它的解釋是:

『王曰:「怪,怪異也。力,謂若奡盪舟,烏獲舉千鈞之屬。亂,謂臣弒君,子弒父。神,謂鬼神之事。」或無益於教化,或所不忍言。』

怪,就是異於平日的怪異現象;

力,是指像秦武王的大力士烏獲那般的勇力,因為這也不是常人能擁有的;

亂,即是古代最為禁忌的以下犯上,下臣殺君主,兒子殺害父親,整個社會秩序的混亂;

神,就是與鬼神相關的事。

孔子認為這些事情說了也無益於教化,不值得說,也無需說。

無論是人類尚未探索到的自然現象,還是超乎常人的非常力,抑或是人類社會倫理未探明的「鬼神」,孔子選擇「不語」。

啟迪多元思維

「子不語」無論對於記錄還是教化來講,都是一種靜默的表現,而靜默則給予我們無限的發展空間。

「靜默」是一種無言的狀態,一種保留的態度,是一種敬畏的心態,也是一種待定的處事方式。

對「怪、力、亂、神」的保留說法,就是對人的力量的有限性的評估,我們能說的都是我們能看見的、聽見的和能夠推測想象到的,而這些東西很多時候也是最具欺騙性的。

「子不語」所體現的正是人尚未做到全息、全觀、全程的不妄斷,不盲從。

無論我們今天學習什麼,到明天都會變成舊報紙那樣的過時新聞。我們孜孜不倦地學習,只是為了分辨清楚哪些是值得學習,哪些是需要摒棄的。

因為唯一的不變就是「變」,我們抓不住轉瞬即逝的新聞報道,但我們可以從中分析,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所有的報道和信息牽著走。

所以,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在不斷的學習中,我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通過學習變化氣質,提高修養,更重要的是在紛亂的觀點意見中,保持準確的判斷力和獨立的思考能力,通過判斷力和思考為已知和未知劃定界限,在已知中充實知識體系,對未知保有敬畏。

正心正舉

我們對所有未知的想象,如對怪異、強力、作亂、鬼神的推崇,都是一種人心向外的鏡像反應。如果對這些現象與觀點加以張揚,就是一種對正常觀念的扭曲。

讀那麼多書到底是為了什麼?

所以,「不語」不是禁言,而是不主張對未知的、未清晰探明的提前表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因為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人類也只是以「人為自然立法」的角度看待世間萬物,我們都無法做到全息、全觀、全程。

全息、全觀、全程,是要我們儘可能地得到更多的信息、儘量更多面地去看待任何事物,也要在時間上儘可能歷史性地看問題。

全息、全觀、全程,是一種理想化的看待事物的態度,而我們不妨將它作為我們不斷靠近的目標,而非作為自我標榜的超能力。

撥迷見智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限制知識,為道德和信仰留下地盤。」

在這裡,康德主張人的理性用於探索已知世界,而將未知世界交給信仰。這樣,人之神即信仰不被消滅,同時也為人類的理性劃定界限。

因為人的理性並非無所不能,而「子不語,怪、力、亂、神」與之相同,用「不語」為人的理性能夠達到的已知和尚未達到的未知設置範圍和劃清界限。

開啟自在之門

世界那麼大,人的腳步無法到達的地方,思維能到。而有一些地方是目前的思維和力量都無法到達的地方,我們對此暫且不表,交給未來交給信仰。

孔子一生「敏而好學」、「入太廟每事問」,正因為如此,才能不斷地靠近未知。

正是憑藉不斷地學習,才知道理性的界限在哪裡,才明白何為「知之越多則不知越多」,我們孜孜不倦地求知,最終是告訴我們有多少的「不知」。

Q:讀那麼多書到底是為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