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負債800萬到年入20億,竟然是靠這個3塊錢的小菜

“老乾媽”已成國民女神,不得不說另一個傳奇小菜,也就是今天文章的主角——榨菜。

這個榨菜一年賣出20億,預估利潤達到可怕的6個億!

從負債800萬到年入20億,竟然是靠這個3塊錢的小菜

從負債800萬到一年賣20億

我們大家對榨菜的一般印象就是便宜、好吃,誰小時候沒有榨菜配粥的記憶呢?

現在提起榨菜,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烏江榨菜和張鐵林那張笑臉。

而就是這個不過三塊錢一包的小東西,背後卻有一個從負債800多萬到一年能賣20億的精彩故事。

涪陵榨菜的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四川省涪陵榨菜集團,那時候,涪陵榨菜還是一個靠手工製作的“小工坊”。

到了2000年還是這麼一個情況,只不過變得更糟了,當時公司負債了850多萬元,過年了連員工的工資都發不出來。

也就是在這一年,帶領涪陵榨菜改變的人出現了,他就是周斌全。

從負債800萬到年入20億,竟然是靠這個3塊錢的小菜

曾經靠遷建款“幸運”活下來

在調來涪陵榨菜之前,周斌全就已經是上市公司涪陵建陶的副總經理。

當時37歲前途大好的他並沒有因為來到這麼一個公司而心灰意冷,反而帶領涪陵榨菜開始了一條誰都想不到的逆襲之路。

面對公司的這個情況,首要解決的問題便是資金問題。也是幸運,當時三峽大壩建造,廠址在長江邊的涪陵榨菜得到了1.4個億的遷建款。這1.4個億也成了涪陵榨菜的改革的最大助力。

從負債800萬到年入20億,竟然是靠這個3塊錢的小菜

改革老舊的生產模式

周斌全首先改革的就是涪陵榨菜落後的生產模式。

在考察了日本、韓國的泡菜加工技術後,他斥巨資花5000萬引進了自動化的榨菜生產線,使得生產效率更高,質量更穩定優秀。

榨菜的脫鹽和劑量包裝一直是榨菜業的兩大難題。

在周斌全的領導下,經驗豐富的技工在實驗室試驗了1000多次,終於解決了榨菜的脫鹽問題。

為了解決劑量包裝的難題,周斌全花了1200多萬引進了四臺德國的設備,至此完成了智能化、工業化的榨菜生產線建設。

就這樣,周斌全第二年就讓涪陵榨菜扭虧為盈,銷售額達到1.5億,利潤達到200多萬。

從負債800萬到年入20億,竟然是靠這個3塊錢的小菜

食品最根本的還是品質

周斌全對產品品質有著一股執念,沒有因為產品價格低就放鬆對品質的管控。

對於有些產品鹽分超標的批次,涪陵榨菜完全可以降價銷售或者內部處理,從而減少企業的經濟損失,但是涪陵榨菜選擇了一律禁止出廠,全部銷燬,從源頭上保證了產品質量。

在2004年左右,餐桌健康的熱潮開始在國內流行,許多消費者也因此放棄了榨菜的食用,因為當時市場上的榨菜大多添加各種防腐劑、香精,不利於健康。針對這個問題,周斌全領導涪陵榨菜提出了“三清三洗三醃三榨”的生產標準和口號。雖然提高了品質,但是成本也相應地高了。

這些都為涪陵榨菜在市場上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有了良好的口碑和質量,才能進一步做大。

從負債800萬到年入20億,竟然是靠這個3塊錢的小菜

正確的時間點打出品牌,正確的時間點提價

周斌全從一來到涪陵榨菜就想著能將涪陵榨菜帶入資本的市場,可是當時的涪陵榨菜給人的廉價低端的印象要想在資本市場發展並不容易。

在2007年,周斌全趁熱打鐵請了當時大火的《還珠格格》中的“皇阿瑪”張鐵林來為其代言,並在央視的黃金時間投放了大量的廣告,一舉使得烏江榨菜的名字響遍了全國的大街小巷,也使得烏江榨菜的銷售額漲幅每年都達到20%以上。

銷量是有了,可是當時平均9毛1塊的售價決定了榨菜的單價利潤低,產品定位低的現狀。2008年的大雪災,因供求失衡導致菜頭成本價格上漲,周斌全抓住了這個機會,對榨菜進行了一次大的提價,之後又經過兩次略小幅度的提價,將價格固定在了現在的3塊左右一包。

當時的榨菜企業都靠價格擠佔市場,你賣9毛我就不敢賣1塊,誰也不敢率先漲價,而周斌全知道,持續的低價競爭不會給產業和市場帶來任何好處,在穩定的用戶習慣的基礎上他用

高成本+高價格+高品質+精品的模式在榨菜市場上一騎絕塵。

從負債800萬到年入20億,竟然是靠這個3塊錢的小菜

少就是多,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邊界

在當初拿到1.4個億後,公司大家都很興奮,想著怎麼去花這筆錢。

有人提議去做當時勢頭迅猛的手機,但是被周斌全否決了。他認為在對手機技術不瞭解、對手機行業不瞭解、對手機銷售不瞭解的情況下去盲目進入一個行業是很不明智的,還不如在自己的行業做精做細做好。

所以在盈利以後,他不但沒有擴大業務範圍,反而減少了生產線,將原本一百種左右的產品線砍成了二十餘種,壓縮了產品業務,將重心放在了烏江這個品牌上,大大的縮減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利潤率。

次年,烏江榨菜賣出7.12萬噸,佔總銷售額的88%。

從負債800萬到年入20億,竟然是靠這個3塊錢的小菜

小產品也有大價值

在2017年涪陵榨菜的銷售額達到了15億多,而在2018年的上半年銷售額就達到了10億多,利潤3億。

而涪陵榨菜也早在2010年就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被稱為“中國醃菜第一股”,公司如今的市值更是已經逼近230億人民幣。

一個小小的不過三塊錢的產品,它的利潤空間其實是可以看得到的,但就是這麼一款產品將品牌做好了也是能做到在資本市場中一路高歌猛進的。

在這麼多年的市場上,我們不難發現像涪陵這樣能夠成功的農產品食品企業有這麼幾個共性:先進的自動化生產流程、精準的市場定位、獨特的品牌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在增加利潤和用戶粘性的情況下降低在市場中的可取代性


新農堂堂評:

發現沒?“老乾媽”、“涪陵榨菜”等等老網紅,都有強烈的地域屬性,慢慢走向全國。

“涪陵榨菜”也做過很多產品,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因為氣場就不和。

正應了一句話叫——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小眾的才是大眾的!

想成為網紅食品,越有特色越會網紅

10月27-28日,杭州,第五屆A20精緻農業展

20位生鮮新零售大咖的分享

2018年,新農人與新零售最大規模的集合

辦展諮詢:15268149752 參會諮詢:139559890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