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足校2018年招生工作將啓動,面向全國招收700名小學生

從娃娃抓起,既“送出去”又“請進來”,真正打通青訓的“任督二脈”,辦學近6年的恆大足球學校升級打造“543”人才培養體系,勾勒出清晰的青少年足球人才規模化成長藍圖。

據悉,恆大足校2018年招生工作已於近日全面啟動,面向全國招收700名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9-12歲)學生。這些中國足球的未來之星不僅將在校本部接受皇馬青訓教練的5年專業指導,優秀人才還將選撥前往西班牙分校留學4年,之後回國參加3年高水平國際賽事,體系化的人才培養路徑設計將極大提高青少年球員成為優秀職業球員的可能。

“543”人才培養體系打通成才路徑

針對青少年球員在關鍵成長期缺少高水平比賽鍛鍊這一青訓痛點,在中國足協大力支持和指導下,恆大剛剛成功舉辦U17冠軍賽,實現了對原有8—15歲學生在恆大足校培訓,16歲以上進入俱樂部培訓的“一條龍”模式的充實完善和升級打造。

據恆大足校負責人介紹,全新“543”人才通過留洋深造與高水平比賽淬鍊相結合,將有效提高青少年球員的成才率:8-13歲學生在校本部接受5年的專業訓練,接受皇馬教練團隊的指導,為成長為優秀的職業球員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在此基礎上,足校每年選拔

25名13-16歲的優秀球員到海外分校留學4年,通過11名執教過皇馬和馬競梯隊的頂級青訓教練的進一步調教,在當地參加高水平的賽事,提高技戰術能力和足球意識;海外分校球員17歲回國後,連續3年參加豪門薈萃的國際足球冠軍賽,突破該年齡段球員高水平比賽較少、難以踢上職業聯賽、技戰術水平進步較緩的瓶頸。

恆大足校2018年招生工作將啟動,面向全國招收700名小學生

首屆恆大U17國際足球冠軍賽已於今年4月下旬舉行,邀請了包括國際米蘭、瓦倫西亞、博卡青年等六支世界排名前100的國際著名俱樂部梯隊參賽,並被中國足協納入到全國青訓競賽體系的整體設計中。中國足協副秘書長戚軍稱讚該項賽事“豐富了青訓競賽體系,也給人才選拔開闢了新出口。”賽事進球最多的中國球員、恆大U17鋒線尖刀譚凱元被媒體稱為“小於漢超”,這名足校00後尖子生作為恆大俱樂部今年中超大名單最年輕的一員被卡納瓦羅看好,職業前景光明。

U17冠軍賽成為恆大足校“543”人才培養體系的關鍵一環,業內人士也認為賽事對推動中國青訓水平提高意義顯著,前國足主帥朱廣滬表示:“這樣高質量的比賽、這樣的鍛鍊,可以讓孩子們提高更快。”

足球“兵工廠”成績全面開花

恆大足校辦學近6年來,各年齡段梯隊均在全國賽事中取得不俗戰績,成為中國足球青訓的一股重要力量。

今年初,05梯隊獲得全國U13錦標賽冠軍。在本月剛剛結束的2018年全國青少年男子足協盃U13、U14、U15三個組第一階段賽事中,恆大足校的4支隊伍全部晉級16強,其中新科全國錦標賽冠軍05梯隊5戰全勝進20球僅失2球。

恆大足校2018年招生工作將啟動,面向全國招收700名小學生

而在2017年中國足協舉辦的全國青少年男子足球錦標賽、聯賽以及中超俱樂部精英梯隊聯賽共5個年齡段11項比賽中,恆大各梯隊共獲得2個冠軍、5個亞軍、2個季軍,總共9次進入前三名的好成績,位列所有參賽單位之首。

截至目前,恆大足校已為國青國少輸送人才173人次,為俱樂部輸送職業球員近100名。在4月10日中國足協公佈的5個年齡段國家集訓隊名單中,恆大U13、U15及U17三個梯隊成建制入列,入選隊數全國第一。

恆大足校2018年招生工作將啟動,面向全國招收700名小學生

業內人士認為,成績的穩定提升將進一步擴大恆大足校的號召力,而U17冠軍賽的成功舉辦則為其加速人才成長提供了關鍵性推動力。今年恆大足校面向全國招收700名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9-12歲)學生,招生對象繼續向低年齡段學生傾斜,也凸顯了恆大足校從根本上擴大中國足球人口、夯實足球人才基礎的長遠戰略。

數據顯示,2016年及2017年,恆大足校兩屆高中畢業生高考成材率均超過90%,多人進入北京體育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南大學等重點大學,體教並舉的辦學模式和多元化的成才渠道也為家長解除了“孩子踢不上職業足球怎麼辦”的後顧之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