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十八怪,粑粑叫餌塊

雲南十八怪:米飯餅子叫餌塊

雲南十八怪,粑粑叫餌塊

餌塊為雲南特有,是騰衝最著名的名特小吃之一,也是昆明地區常見的傳統食品之一。餌塊系用優質大米加工製成,其製作過程是將大米淘洗、浸泡、蒸熟、衝搗、揉製成各種形狀。一般分為塊、絲、片三種。製作方法燒、煮、炒、滷、蒸、炸均可,風味各異,久食不厭。

雲南十八怪,粑粑叫餌塊

與年糕、餈粑、米線等不同

雲南十八怪,粑粑叫餌塊

《急就篇》有“餅餌麥飯甘豆羹”,顏師古注了一條:“溲米麵蒸之則為餌”;五代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中說“粉米蒸屑”,米是弄碎的。做法是把米泡了蒸熟,上碓去舂,舂透就是餌,當然也可以用機器,但仍是米蒸為飯後做,與米先磨粉榨出的米線、蒸成的卷粉都不同。餌的原料是飯米為主,若是糯米做,就稱之為“餈粑”,若是糯米磨粉做,便是年糕,都有別於餌。如今江浙一帶,著類似餌塊的餈粑和年糕都多是農村在過年時大夥熱熱鬧鬧來做,需捏成各種花樣。在城市則製成每個寸把寬五寸長左右的小條在菜市出售,但名字就叫年糕,混於糯米制品,失了古意。

餌塊的製作方法

製作餌塊的原料就是大米,只是需選取品質好、有香味、有黏性的大米。在舊時,舂餌塊可是一景,春節前,先將泡過的米放到木甑裡蒸,蒸到六七成熟時取出,就可以放進碓窩裡舂了。待熟米舂打成面狀後,就可以取出放到案板上搓揉,然後做成磚狀,這就是餌塊了。也有用木模壓制成餅狀的,木模上有喜字、壽字、福字、魚、喜鵲、燕子等之類的圖案,壓制出的餌塊餅也就有各種花樣了。

燒餌塊

雲南十八怪,粑粑叫餌塊

雲南十八怪,粑粑叫餌塊

燒餌塊用做成薄餅形的餌塊在無煙炭火上烤,到微焦黃時,在表面塗芝麻醬、辣醬、油辣椒、醃豆腐等,還可夾入牛、羊肉冷片或油條,是美味的地方特色小吃。

大救駕

雲南十八怪,粑粑叫餌塊

餌塊切成一寸見方小薄片加雲腿絲、肉片、雞蛋、蔬菜等炒,就成了既可做主食也可以佐餐的炒餌塊,其中最出名的要稱“大救駕”。

炒餌塊還一種叫“大救駕”的,起源於騰衝,在昆明也很有名氣。據說明朝滅亡後,李定國,劉文秀等大西軍於1656年擁永曆帝朱由榔輾轉來到昆明。兩年後,清軍三路入滇,吳三桂率軍逼近昆明,永曆帝與李、劉二將率軍西走。至騰衝時,曾幾度斷炊,危及性命,騰衝老百姓炒餌塊奉上,才算解圍。永曆帝嘆,這真是救了朕的大駕。因此,騰衝炒餌塊就被稱"大救駕"。“大救駕”與昆明炒餌塊不同的是,切成三角形的餌塊薄如紙,佐料以雞蛋、糟辣子,番茄、白菜心、蔥為主,決不放醬油,只用鹽調製鹹味。因此,其色彩如水粉畫,清新明快,紅、黃、白、綠,甚是清秀雅潔。食之,味道也較清爽,香辣適度,別具一格。

滷餌塊

雲南十八怪,粑粑叫餌塊

滷餌塊來自玉溪,成名於昆明端仕街的永順園。滷餌塊用一鍋碗的方法幹滷而成,選用昆明地區有名的官渡餌塊切成長短整齊,粗細均勻的細絲,然後用熟豬油、甜、鹹醬油、酸醃菜、韭菜、豌豆尖、辣椒油等佐料在小銅鍋裡先後與餌塊反覆翻炒,直至汁濃爆於每根餌塊絲上,油亮紅潤,濃香撲算,滷味醇厚,方盛碗開吃。

那麼

餌塊在雲南人眼中

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

就是一年365天

早上吃、中午吃、下午吃、晚上吃

不開心了要吃,開心了要吃

失戀了也要化悲痛為食慾吃吃吃的

每天叫醒我的

不是夢想

是門口大叔熱乎乎呢

燒餌塊

而且

配上一根老油條那是必須的

所以啊

一直困擾雲南人的

人生三大難題是

1.餌塊吃紫米的還是白米的?

2.抹甜醬、鹹醬還是甜鹹醬?

3.加烤腸、雞柳還是油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