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特色文化品牌秀出幸福張槎氣質

輕快的音樂、律動的舞姿、揮灑的熱汗,8月每逢週五晚,在禪城區張槎文體服務中心的訓練室裡,一群街舞愛好者總會如期參加張槎街道免費提供的公益培訓班。針對成人、青少年等群體的不同需求,培訓班開設不同的課程,免費向群眾提供精準的公共文化服務。

近三年,張槎按照群眾需求提供“點單式”精準服務,每年組織舉辦綜合性大型文體活動6次以上,單項性文體活動58次以上,舉辦科普、法制等講座和培訓6次以上,吸引市民群眾參與約20萬人次以上。

同時,張槎發動群眾力量,挖掘轄區資源,打造出龍獅、龍舟、高雅藝術、書法、剪紙、飲食、粵劇、文化公園、園區文化九大特色文化品牌,系列文化活動貫穿全年,城市軟實力大幅提升,以文化建設塑造張槎城市之“魂”,提升“幸福張槎”的精氣神。此外,結合張槎針織產業發展,致力打造“織夢小鎮繡張槎”文化品牌。

九大特色文化品牌秀出幸福張槎氣質

張槎連續六年舉辦龍舟賽,吸引村居、機關、企業等單位組隊參賽。珠江時報記者/譚兼之攝

送文化大餐

舉辦各式培訓班和文藝比賽

“one、two、three、four……”上週五晚上七點半,在老師的口令下,學員馮麗燕和丈夫一步步學著新的街舞動作,角落邊,女兒正拿著水彩筆畫畫。這是馮麗燕在張槎文體服務中心上的第八節街舞課,由於白天上班,加上外面興趣班學費較貴,對於這種免費的公益培訓,她備加珍惜,晚上吃完飯後,總會叫上丈夫和女兒一起過來。

“學一些新潮的東西,順便鍛鍊身體。”作為一名幼師的馮麗燕說,學會一整套動作後,自己回去學校可以教小朋友,還可以參加村裡舉辦的文藝匯演活動,一舉多得。能在政府提供的公益培訓裡學到東西,並通過自己教到其他人,這種活動馮麗燕希望能舉辦得更多。

令馮麗燕收穫滿滿的公益培訓班,是張槎每年公共文化服務的“例牌”。張槎街道宣傳文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每一次開設培訓班前,張槎一般會進行問卷調查,徵求群眾意見,針對居民需求合理安排課程。近年來,貫穿全年的成人舞蹈、書法、國畫、吉他、古箏、琵琶、跆拳道等課程深受群眾喜愛,每次啟動報名後幾個小時就滿額了。

和在晚上開設的成人培訓班不同,青少年培訓班集中在寒暑假,面向外來工子女、困難家庭子女、普通戶籍居民子女等不同群體。今年開設的課程有小主持人、象棋、跆拳道、剪紙等。

即將升讀三年級的桐桐,參加了7月舉辦的硬筆字和繪畫課程。“三年級就要用簽字筆了,在暑假鞏固一下硬筆字,提前準備,同時也讓孩子有個好去處,免去家長暑期帶孩子的煩惱。”桐桐媽媽馮女士表示,女兒此前有硬筆字基礎,也很喜歡繪畫,但這次參加培訓班是第一次接觸顏料繪畫,感到十分新鮮,課程結束後回家天天都練習。

值得指出的是,培訓班的老師除了少部分是政府購買服務聘請的專業老師外,大部分是張槎各類文藝協會的資深會員,他們常年進行義務施教。這種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方式,也促進張槎形成公共文化服務人人參與、人人共建的氛圍。

近年來,張槎持續舉辦公益培訓班,從2015年至今已舉辦綜合性培訓班39場,惠及群眾4000人次。此外,張槎還舉辦各類文藝比賽,如武林大賽、書法大賽、張槎好聲音比賽、攝影比賽等,以賽促學,以賽凝心,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

強文化陣地

增建場所打造十分鐘文化圈

各式文化活動的舉辦需要有文化場地的支撐。近5000平方米的張槎文體服務中心是張槎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下設保利香檳分中心,兩個中心內設22個功能室,擁有燈光、音響、舞臺、服裝等設施和閱覽、培訓、書法展覽等設備。中心下轄有3個智能圖書館,其中張槎圖書館藏書4萬多冊,配有完善的信息網絡傳輸和數字化服務設備。中心配套的展廳,每年舉辦24場以上公益展覽。

張槎文化廣場是張槎公共文化服務的又一核心場所,8700平方米大的廣場,每年舉辦大型文藝活動約90場,幾乎每一次的活動現場,觀眾都圍得裡三層外三層,場面熱鬧不已。廣場舞、太極、健身等自發群體活動也在這裡開展得如火如荼。

九大特色文化品牌秀出幸福張槎氣質

今年端午節期間,張槎繼續舉辦國筍文化節。珠江時報記者/戚偉雄攝

以張槎文體服務中心和張槎文化廣場為支點,張槎向各村居廣撒公共文化服務活動陣地的網絡,全街道23個村(居)已完成“五個有”工程建設,建有活動站點92個,農家書屋23家,成功打造了“十分鐘文化圈”。

隨著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長,張槎還不斷強化文化活動場地的建設。2012年至2014年,共投入約4000多萬元用於硬件建設和承辦各類文化體育藝術活動;2015年,在原有“陳景舒書法藝術館”“西貝戲劇天地”的基礎上,增設建築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的張槎當代藝術館,是集陶藝、字畫,攝影藝術於一體的高端官方藝術館。

塑文化品牌

九大特色品牌打造張槎新名片

在8月初舉辦的2018年第六屆中國中(小)學生舞龍舞獅錦標賽中,張槎派出的參賽代表在全國9個省市的26支隊伍、600多名教練員和運動員中斬獲累累碩果:張槎中學和張槎中心小學龍獅團分別榮獲中學組男子傳統南獅第一名和小學組男子傳統南獅第三名,張槎中心小學校長楊翠和張槎中學副校長甘展勇被評為支持學校龍獅運動優秀領導,學生劉貴雄、招偉鴻獲得體育道德風尚獎運動員稱號,張槎中心小學被評為體育道德風尚獎單位。

這些成績,為有著“全國龍獅運動名鎮”的張槎再添光彩。一直以來,龍獅運動在張槎有著深厚的歷史沉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為使龍獅教育真正從娃娃抓起,張槎在中小學都成立了龍獅隊並堅持常年的獅藝訓練,編寫《兒童龍獅》校本課程,開創板凳龍獅操,中小學龍獅隊經常走入社區表演,並在國家、省、市各級比賽中屢創佳績。張槎龍獅運動協會每年也會舉辦龍獅訓練班,輸送人才,近十年來張槎本地的龍獅運動已漸漸打入國內外一系列體育大賽,傳承弘揚本土文化魅力。

嶺南文化,有獅也有龍。龍舟文化在張槎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是張槎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大江彩龍,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曾多次參加各級龍舟賽事和表演,並屢獲佳績。

得益於舊時水網交錯的地理優勢,張槎村民昔日出行依靠划船,小型的劃草艇比賽也在民間自發形成。隨著文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張槎在2013年開始組建各村龍舟隊,連續六年在端午節期間舉辦12人龍舟賽。從村民自發活動到政府引導的大型賽事,張槎龍舟賽的舞臺越來越大,村民對龍舟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濃,每年的龍舟賽總會吸引上萬觀眾參觀,成為展示張槎城市形象、團結民心、促進文商旅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成為張槎的一張名片。

張槎藉助龍獅、龍舟、武術等各類全民健身活動和群眾競賽活動的蓬勃發展,於去年9月受到國家體育總局表彰,榮獲2013~2016年度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成為全市唯一獲此榮譽的鎮街。

高雅藝術是張槎公共文化服務的又一亮點。張槎培養的西貝戲劇天地是佛山首個本土戲劇民間基地,演員來自佛山各行各業的職工,成為本土自編自導自演高雅藝術的典範。在每年兒童節前後均會舉辦兩場公益性兒童戲劇表演,在青少年之間播下高雅藝術的種子。

今年6月,佛山首部原創歌劇《大山的女兒》在時隔8年後重返舞臺,引起市民的熱議和關注。導演賈江平表示,該劇融入了張槎的元素,150名演員裡多數是張槎的音樂老師、學生,他們義務演出,生動地傳達了劇中人物勇於擔當、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用藝術手段培養孩子未來的擔當,收穫感動和幸福。”賈江平介紹,八年間,從一個幾十人的戲劇民間團體發展成為一支具有專業藝術水平的團體,西貝戲劇天地目前擁有話劇隊、歌劇隊、舞蹈隊、兒童劇製作中心、舞臺美術製作中心等,其排演的小品《永安警長》《口琴變奏曲》連續兩年獲得省市群眾文藝百花獎戲劇類金獎。

九大特色文化品牌秀出幸福張槎氣質

西貝戲劇天地自導自編自演的佛山首部原創兒童歌劇《大山的女兒》時隔八年後於今年重返舞臺。

包括龍獅、龍舟、戲劇在內,張槎還打造了書法、剪紙、飲食、粵劇、文化公園、園區文化共9個富有張槎特色的文化品牌,並不斷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推進與現代精神生活相融合。

以文化興產

送戲入園區助企業以文化留人

作為佛山工業重鎮,張槎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廠企園區林立、外來務工人員眾多是張槎的特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藉助文化軟實力,提升企業職工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對於張槎留住人才、社會和諧、產業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均有著重大意義。

藉助市、區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和中央提出文化自信的契機,張槎堅持送戲下鄉、送戲入企服務。去年至今,已開展曲藝、文藝演出等送戲下鄉、送戲入企活動近20場,展覽27場,平均每年放映公益數字電影200多場。

同時,張槎鼓勵、配合各主題園區舉辦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豐富轄區人才生活,推進文商旅融合發展,如創意產業園舉辦歐洲文化節、創意集市,讓在張槎工作、生活的外國友人找到歸屬感;新媒體園舉辦新年音樂會、話劇等,讓高雅藝術感染人心;智慧新城舉辦長跑、跨年倒數音樂派對等活動,形成全民同樂的文化氛圍。

在政府大力提倡文化興產、文化促產的時候,張槎的文化活動也得到了廣大企業的歡迎和支持。廣東東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連續多年活躍於張槎龍舟賽、張槎兒童劇等各類大型文化活動的贊助名單裡。

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譚立城表示,張槎龍舟、龍獅、書法、戲劇等文化底蘊深厚,弘揚這些文化能提升人的精氣神。“團隊協作、同舟共濟的龍舟精神也是一種企業文化,我們希望員工能學習這些精神,敢想、敢幹、敢闖!”

佛山市安東尼針織有限公司則巧用張槎針織這一產業特色,打造了佛山首家針織主題觀光工廠,客人不僅可以消費購買衣服,還可以零距離觀看衣服制服的整個過程。這種融合產業文化與工業旅遊於一體的方式,開創了針織企業轉型升級的新模式,推動張槎織夢小鎮的發展。這也是張槎致力打造“織夢小鎮繡張槎”文化品牌的重要舉措。

張槎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志誠在去年提出打造“六個張槎”,其中的“幸福張槎”就是瞄準文化這一核心領域,通過整合轄區龍獅、龍舟、飲食、戲劇、粵劇等特色文化資源,把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把產業、旅遊和文化相融合,為群眾送上了源源不斷的文化盛宴,也發動企業積極參與,為不同職業、文化層次和年齡的人群提供更精準化的文化服務。

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民收益的模式讓張槎各領域的文化之花陸續開放,也是凝聚人心、優化民風、推進實施“幸福張槎”的重要之舉。

鏈接

九大特色文化品牌

1、龍獅運動被譽為全國龍獅運動名鎮,轄區所有中小學成立龍獅隊,本地龍獅運動打入國內外系列體育大賽。

2、龍舟文化大江馮氏彩龍被評為市級非遺項目;連續6年舉辦街道一級的龍舟賽,每年吸引上萬觀眾圍觀。

3、戲劇成立佛山首個本土戲劇民間基地——西貝戲劇天地,自導自編自演佛山首個原創歌劇《大山的女兒》,並創作排演了《雷鋒的童年》《阮玲玉》等人氣作品。

4、書法文化先後孕育出招寶蓮、陳景舒、李小如、龐國鍾等著名書法家;張槎書法協會每年舉辦多期公益培訓班,組織開展各類書畫創作、觀摩、比賽活動。

5、剪紙文化把剪紙藝術引入學校課堂併成為教育品牌,2007年被授予“佛山市民間文化遺產(剪紙)傳承基地”。

6、飲食文化張槎是粵菜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素有“食在廣州、廚出鳳城、師出張槎”之稱,連續多年組織“傳承張槎廚藝,振興飲食文化”系列活動。

7、粵劇文化張槎孕育了一批批粵劇奇才,薛覺先、白駒榮等粵劇名伶的開戲師爺“南海十三郎”江譽鏐是張槎下朗村人;目前張槎成立多個粵劇曲藝團,村村都有自己的粵劇“私夥局”。

8、文化公園已建設18個獨具地方特色,分別以竹筍、書法、粵劇、龍獅、武術等為主題的村級文化公園。

9、園區文化各主題園區紛紛舉辦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豐富轄區人才生活,如創意產業園舉辦歐洲文化節、創意集市等,新媒體園舉辦新年音樂會、話劇等。


策劃/珠江時報記者藍志中

採寫/珠江時報記者黃群飛 見習記者梁又心

(圖片均為資料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