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很久沒有新片讓小壹二刷了。
趁著排片率還高,小壹昨天忙裡偷閒,二刷了《一出好戲》。
至於原因,應該這麼說,主要源自那種,國內院線難得一見的,“有明星也不乏娛樂性、最重要的是還滿滿作者氣質”的獨特觀感。
不管你喜不喜歡這部電影,都必須承認,這種獨特的觀感,放在國內,真的太難得了。
想起首映那天,初看的驚豔。本以為是一部爆笑“島囧”,沒想到黃渤如此旺盛的表達欲下,《一出好戲》竟是一個再標準不過的寓言故事。
黃建新看完首映說:中國好久沒有這樣的電影了。小壹想了想,近幾年能立刻想到的寓言式電影,也就是《大護法》與《健忘村》了——票房如何,不用說了。
於是,黃渤這份不迎合的勇氣,成了過去這一週來,被點贊最多的那個特質。
既然都被大家聊的差不多了,二刷後的小壹,倒是想從電影的某個元素出發,跟各位聊點兒私貨。
因為,《一出好戲》中荒島+末世的背景設定,實在太戳小壹的個人趣味啦!
無論是遭遇意外流落荒島,還是更可怕的天降世界末日,骨子裡表達的,都是名為“絕境逢生”的一場人性試驗。從視覺刺激的“求生大考驗”,到內心掙扎的“人性拷問”,這一題材的由表及裡,都著實讓小壹著迷!
不光是喜歡看此類題材的作品,無聊時,小壹也會漫無邊際地幻想——
如果自己哪天不幸(有幸?)流落荒島,該如何存活下來呢?
或者,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地球已被喪屍佔領,自己將如何與朋友們並肩作戰開闢一個新世界?
事實上,大家以前少不更事的時候,應該都有做過那種“流落荒島只允許攜帶一樣東西,你的選擇暴露了內心”之類的測試題吧。別說你當年沒有樂在其中哦。
至於腦洞如小壹,一邊也會被我們大根小姐姐這樣的“現實型腦洞”難住,
多數時候,小壹卻都是以一副不管不顧的幻想臉,在到底流落到“一個滿地長著紅色棉花糖、連溪水都是荔枝汽水味兒的甜蜜小島”,還是“一個被大如鱷魚的螞蟻統治、人類成為苦力急需一位帶頭大姐前來解放的暗黑小島”之間,毫無壓力地來回無縫切換。
好在,有電影和小說這樣的藝術作品,讓我可以更真實地感受荒島與末世的求生。
其實關於荒島求生的好電影並不多,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漢克斯大叔的那部《荒島餘生》。
電影中,漢克斯孤身一人在荒島生活了整整四年,僅憑信念而選擇生存下去。
當年影片用對比強烈的真實,讓小壹從幻想中短暫跳脫出來。只記得曾不斷感慨:長久的孤獨很可怕,而孤獨之後重新融入群居生活,似乎,是件更可怕的事……
這一幕曾讓多少觀者瞬間心酸
嚴格來說,荒島求生的故事,算是末世題材的其中之一。
而要說到末世題材的電影,就實在是太多太多太多啦。差不多一半的科幻片,與超過三分之二的災難片,都前仆後繼地恨不得與末世沾點兒關係。搞笑的、悲壯的、文藝的、恐怖的,以及最常見的,打打殺殺。
任何一種類型片,都可以和末世題材無縫融合。
隨手舉五個例子,便包含了大戰外星人(《獨立日》)
私人化的文藝囈語(《憂鬱症》)
屎尿屁戲謔(《世界末日》)
極致嗨爽的末世動作片(《瘋狂麥克斯:狂暴之路》)
和災難一來都玩兒完(《後天》)
所以,小壹感興趣的是——
我們為什麼如此迷戀末世創作?
這末世創作,既包含個人不管不顧打哪指哪的YY,也有更系統、更成熟的眾多藝術作品。
我們為何如此熱衷於末世的幻想?又為何如此自我代入於那些忙於求生、排解孤獨並保持希望的末世之人?
當小壹一臉真誠地把第一個問題拋給壹哥時,只見他瞬間露出一副長者的圍笑,給出的一大段回答,更是不明覺厲——
我們為什麼愛看電影和小說?大概是因為,裡面的大多數故事都是我們自己的生活中絕對不可能發生的。至於為什麼喜歡末世題材?我想也恰恰是因為,在你的潛意識裡,壓根就不相信會有末世那一天吧。
隨後,秀起來沒完的壹哥便開啟了話匣模式……
還記得嗎?電影《大空頭》裡,就有這樣的臺詞:Everyone,deep in their hearts, is waiting for the end of the world to come.(其實人人在內心深處,都期待著世界末日)
這句話,出自村上春樹老哥那本《1Q84》。
而在不遠的過去,一群來自德國與英國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個心理學實驗。他們整理了共計80種毀滅性的災難、疾病或戰爭,隨機向人們提問:在他們看來這些災難發生的可能性。
調查收集的結果,自然與科學研究得出的“標準答案”有些許出入。不過有趣的是,當得知自己高估了某些災難時,人們接受起來毫無困難;但對於那些自己低估了的,大多數卻表示:這實在不可接受!
比如,你認為自己被超級龍捲風席捲而死的概率
有多大?
人類就是這樣。壹哥一副看透一切的深(zhuang)沉(bi)表情,繼續說道,對於自己不可接受的負面內容,大腦會自動選擇去清除,也就是忘記。
沒辦法,這是人類的天性,趨吉避凶。比如很多人特別害怕談到死亡,儘管那是避無可避的。
也正因為這不相信,或者說不接受,我們才喜歡在由影像或文字虛構的世界裡,好好地滿足一把這種現實的缺陷。
啊啊啊,大段的理論實在讓人忍無可忍了!
於是,我用自己看到這個問題時,腦袋裡第一個蹦出來的答案打斷了壹哥——
難道不是因為,每個人內心多多少少都存在的破壞慾,正好借末世題材作品而得以完全發洩出來嗎?
看到壹哥一時語塞,我立刻用第二個問題來緩解尷尬:這些不管是逃避還是享受的心理背後,我們的生活中,又為什麼需要這些末世作品呢?
咳咳,壹哥清清嗓子表示,自己要換個方式來給我講大道理。不妨,就用小壹剛二刷完的《一出好戲》來舉例子好了。
首先,“末世”是檢視人性的最佳形式。
電影中,本來和和美美的一車公司同事,在受困荒島並判斷末世來臨後,每個人內心最真實的那一面開始漸漸展現出來。並逐漸,分裂成為多個小集體。
這正應了那句,為了活下去,人類總是會先分裂,再聚合。
其次,“末世”讓一切清零,並給予每個人重新開始、甚至重塑世界的機會。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點,特別是那些想改而始終不得的缺點。“末世”正是這樣一個獨一無二的機會,讓我們去改變自己,完成自我的重新定義,甚至於,重塑這個世界。
雖然,這樣成功的概率,或許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
黃渤飾演的馬進,一個現實中欠了一屁股債的中年單身盧瑟,便在“末世”環境下,憑藉頭腦和隱忍,滿腔熱血地喊出了“開闢一個新世界”的口號,並一度成為了宗教意義上上帝般的存在。
這樣屌絲逆襲的人生轉折,沒有“末世”的極端環境,是極難完成的。
如果說,心存善良的黃渤不忍讓這個“上帝”一黑到底,那麼電影中的小王與小興的前後轉變,或許更具有現實意義。
從一開始和和氣氣的導遊兼司機,到“末世”之下交橫跋扈的山大王;從老實巴交任人欺負的小跟班,到貪婪外露腹黑升級、甚至不惜撇下所有人自行逃離的隱藏BOSS。
這種小透明逆襲的“勵志”故事,結合著當下,這個階級日益穩固,上升通道逐漸窄小,社會資源與秩序漸次分配完畢的時代,亦會被賦予幾分更加意味深長的品讀之味。
最後,“末世”讓我們真正認識自己。
我們人類,向來擅長在廣闊的層面上檢視人性,說起抽象的大道理頭頭是道;卻往往,在狹小的範圍內檢視自己時,半自動半自覺地,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最最真實的我,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我想,每個人的內心裡,其實都非常想知道答案吧。
在丟掉了一切社會關係,甚至丟掉了道德與法律準則之後的“末世”,在活下去為第一準則或許也是唯一準則的“末世”,
那個最最真實的你,必將揭曉。
所以,說真的,你期待世界末日嗎?
壹哥冷不丁的,問我這句。
這次,換小壹一時語塞了。
閱讀更多 壹條電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