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邁出建設新步伐激發合作新動力

粤港澳大湾区迈出建设新步伐激发合作新动力

旅客在深圳羅湖口岸經過自動查驗通道入境深圳 新華社圖

新華社8月17日電 每天有33班直通車前往港澳的廣東江門勝利汽車站正加緊改造。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標誌性項目港珠澳大橋通車後,這裡將成為香港機場的一個候機點。“大橋通車後可直達香港機場,車程將縮短1小時。”站長王蕾說。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韓正主持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討論審議有關文件,研究部署下一階段工作。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作為領導小組成員參加會議。談到這次會議的召開,澳門萬國控股集團主席劉雅煌說:“這體現中央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高度重視,有利於大灣區建設更好地推進。”

灣區經濟依海而興、向海而生,是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由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惠州、中山、佛山、肇慶和江門等珠三角九市,與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和發達的交通網絡。

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灣區內對外貿易總額、利用外資總額、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機場旅客吞吐量都已躋身國際一流灣區行列。

改革開放初期,靠承接香港與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製造業轉移,珠三角與香港形成“前店後廠”的經濟合作格局。進入21世紀,粵港澳產業深度融合,進入產業協同發展新階段。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推動大灣區內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將構建起結構科學、集約高效的大灣區發展格局。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7月底調研完大灣區後深切感受到,香港的各種特質不僅不會因三地經濟融合而消失,恰恰是大灣區發展的所需。“以香港的科研實力,加上廣東省內蓬勃的產業鏈和製造業基地,可以用好‘前研後製’的優勢,攜手推進整個大灣區的創科產業發展。”

有著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被國家賦予獨特而重要的角色。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龐川表示,澳門藉助大灣區的發展,可以吸引更多國際旅客,發展成為真正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反過來也可以藉助自身的旅遊、會展、商貿優勢服務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強調要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創新創業熱潮正在大灣區興起,粵港澳三地青年人才更是銳意當先。食在澳門公司創始人、澳門青年李蔭良依託有關支持政策,成功讓企業在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實現“孵化”。他說,相關合作交流平臺為粵港澳三地青年架起了溝通的橋樑,有助大家攜手投身灣區建設,一同實現人生理想。

獲知中央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在香港建立中科院院屬研究機構,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教授深受鼓舞。他認為,這將有助加強粵港澳創新科技合作。早前香港理工大學與深圳大學共建“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就是希望為香港、內地以至世界各地的創新人才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及機遇,助推大灣區建設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蔡冠深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提升互聯互通的“軟環境”,包括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們提出的“人才通”。

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合作正以嶄新姿態再出發。粵港澳三地人士受訪時都表示,充分發揮三地綜合優勢,將釋放出強勁新動能,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珠三角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港澳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人們期待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新平臺,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融匯的重要支撐區。

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涵蓋粵港澳三地從傳統產業到高新科技以及高端服務業等工商界代表。蔡冠深表示,將繼續組織企業家赴廣東尋找大灣區建設新商機,同時期待大灣區攜手“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有利於推動三地優勢融合、互利合作。”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吳學明表示,未來美好願景可期,希望三地青年一道努力,共同在大灣區建設中圓夢,圓個人發展的夢、圓民族復興的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