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大佛寺藏明清佛經雕版(下篇)

祁 彥

(三)清《法華經》雕版

長方形制,梨木質地,長72釐米,寬26釐米,厚2釐米。單面陽雕工藝。版面分別刻畫了《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之第一品序品和第三品。《妙法蓮華經》是大乘經典中重要的一部經,經中收錄有很多詩偈,故事,最富文學價值。此版為組畫,通過對版面不同的內容分割,將兩個故事集中表現在一幅圖畫中。左半部雕有第一品“如來獻瑞”,下框邊緣寫有“彌勒疑祥,請問文殊”字樣,此品為佛說無量義經後,入無量義處三昧,天上降下種種妙華,佛的眉間白毫放大光明。彌勒菩薩因疑發問,文殊師利菩薩作答,過去諸佛宣說《法華經》前,皆現此瑞。暗示佛說此經之殊勝處有別於他經,喚起大眾的注意。右半部雕有第三品《方便品》“舍利佛三請如來”,本品解說舍利弗領解佛意,故被授記為華光如來。此版構圖飽滿,佈局繁縟,人物眾多卻無擁擠板滯之感,佛、菩薩的人性化體現的淋漓盡致,是一副頗具藝術感染力的作品。

更有價值的是經版左下角的題記:“信女高門耿氏王氏李氏,釋子比丘道海”,說明此版是清代張掖涼州總兵高孟家眷捐資所造。

张掖大佛寺藏明清佛经雕版(下篇)

(四)清《六道輪迴》雕版

正方形制,梨木質地,邊長41釐米,厚2釐米,單面陽雕工藝。版面以圖畫的形式生動的描繪了六道輪迴的內容。六道,是眾生輪迴之道途,可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善道為天、人、阿修羅,惡道為畜生、惡鬼、地獄。版面中央有一漢文楷體字“心”,圍繞“心”字周圍形如轉輪的八個部分組成六道輪迴(此輪迴中加入了圓覺界和聲聞界)。覺悟乃人生之真諦,悟由心生,圓形的轉輪代表輪迴的動力。板沿四邊處為四句漢文唱偈:“一軸佛圖一千眼,點圖一眼佛萬聲,笑來唸了千千佛,果滿功成定往生”。此版雕工剛柔相濟,線條自然順暢,是寺藏眾多雕版中極具特色的雕版。

张掖大佛寺藏明清佛经雕版(下篇)

(五)清《關聖帝君》雕版

長方形制,梨木質地,縱62釐米,橫27釐米,厚2釐米,單面陽雕工藝。版面上文下圖,上半部分漢文楷書為對關聖帝君的頌德文。中間以漢文楷書“宣威沙漠”做為分割。“宣威沙漠,馳譽丹青”,這兩句是對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的讚美之詞,說他們的威名遠播,連塞外沙漠裡都無人不知,他們的光輝事蹟被記載在史書之中,世代傳誦。寓意關公可與此齊名。下半部分關公端坐於中間,兩旁站有周倉和關平。關帝聖君為儒、釋、道三教神靈,儒家稱其為關聖帝君,佛教認為其忠義足可護法,尊他為護法伽藍神。在道教中,由於歷代封號不同,有協天大帝、武聖帝君、關帝爺、武安尊王、山西夫子、帝君爺等不同稱謂,民間則俗稱恩主公。類似關聖帝君這樣被儒釋道三教共尊的神靈,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並不多見。

张掖大佛寺藏明清佛经雕版(下篇)

(六)清《金光明經》卷一雕版

長方形制,梨木質地,橫57釐米,縱21釐米,厚2釐米,雙面陽雕工藝。版分正反兩面,正面刻毗盧遮那說法圖,背面為《金光明經》目錄,旁邊有護法韋陀像。左邊的題記當中記載了雕版的時間“康熙三十九年五月吉旦”及捐資刊版者的情況“大清陝西分巡甘山道僉士金秉輪”。僉士乃武官正四品。從大量經版捐資者的情況來看,當時的大佛寺雖漸失衰敗,但依然是張掖重要的佛教寺院。

《金光明經》與《法華經》《仁王經》同為鎮國之三大經,在大乘佛教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由於經中所說的誦持本經能夠帶來不可思議的護國利民功德,能使國中饑饉、疾疫、戰亂得以平息,國土豐饒,人民歡樂,因而在大乘佛教流行的地區都受到了廣泛的重視。

张掖大佛寺藏明清佛经雕版(下篇)

(七)清《童子經》雕版

長方形制,梨木質地,長73釐米,寬23釐米,厚2釐米,單面陽雕工藝。《童子經》,全名《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 描述了十五個惡鬼,常遊行世間,令小孩恐怖生病的原因。版面刻畫了小兒受驚嚇的五個場景,形象生動,雖內容不多,但版面疏密有致,雕工考究,充滿趣味,是雕版中的精品。

张掖大佛寺藏明清佛经雕版(下篇)

三、大佛寺佛經雕版的價值

大佛寺寺藏明清

佛經雕版,刻工精良,刀法峻健,線條豐富,疏密有致,表現出相當成熟的雕工技藝,真實反映出了明清時期張掖雕版印刷、繪畫、書法等方面傑出的藝術水平。經版中所涉及的大量有關張掖政治、軍事、宗教、文化、風俗等方面的內容,為研究明清時期張掖社會發展的諸多方面情況提供了難得的寶貴資料。大佛寺佛經雕版見證了大佛寺的歷史發展,為大佛寺在歷史轉折期的宗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傳承和傳播作用,是研究大佛寺的宗教、文化的實物依據。大佛寺佛經雕版的發展和繁榮,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條件綜合影響的產物,作為大佛寺佛教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永遠放射出璀璨奪目的藝術光彩!

原文發表於《文物鑑定與鑑賞》2011年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