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都江堰第三次申遺成功!古代水利工程了解一下!

在加拿大的薩斯卡通召開的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國際執行理事會上,正式宣佈了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正式入選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目錄。至此,都江堰擁有了三個世界遺產。分別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三大世界遺產項目。

漲知識!都江堰第三次申遺成功!古代水利工程瞭解一下!

作為古人智慧的結晶,很多古代的水利工程,時至今日仍然發揮著巨大的實際意義和作用,就比如:都江堰、靈渠……但是,古代的水利工程的知識點,你真的都知道嗎?快來和小編一起學學古代水利工程的常識知識點。

秦渠

秦渠,位於寧夏平原黃河以東,相傳因始鑿於秦而得名。渠口在青銅峽北,引黃河水向東北流經吳忠市到靈武市。秦渠又名北地東渠,據說這個名稱也與它位於北地郡的黃河以東有關。歷史上北地郡的建制,雖然一直延續到唐,但其轄地達到寧夏平原的,只有秦、漢時期的北地郡。秦渠鑿於秦朝,還是可能的。除河東秦渠外,據說秦還在河西穿鑿渠道,後人稱為北地西渠。

靈渠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灕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江南運河

江南運河,曾稱江南河、浙西運河,為京杭運河的南段。北起江蘇鎮江、揚州,繞太湖東岸達江蘇蘇州,南至浙江杭州。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3世紀),因長江—錢塘江之間地勢低平,河湖密集,已出現溝通河湖的運河。後經歷代開鑿、疏浚,江南運河初具規模。隋煬帝大業六年重新疏鑿和拓寬長江以南運河古道,形成今江南運河。

六輔渠

古代關中地區六條人工灌溉渠道的總稱。 漢元鼎六年,左內史兒寬在鄭國渠上游南岸開鑿六小渠,以輔助灌溉鄭國渠所不能達到的高地,故名。民間亦省稱“ 六渠 ”。至唐猶存。在《漢書·溝洫志》有記載:“自鄭國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歲,而 兒寬為左內史,奏請穿鑿六輔渠 ,以益溉鄭國高昂之田。” 顏師古注:“在 鄭國渠之裡,今尚謂之輔渠 ,亦曰六渠也。”

邗溝

聯繫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中國最早見於明確記載的運河。又名渠水、韓 江、中瀆水、淮揚運河、裡運河。邗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於公元前486年築邗城,開通邗溝。最初南端自長江引水北流,向北繞經一系列湖泊,以較短的人工渠道相連接,航道彎曲,到末口入淮河。東晉南北朝時,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江水已不能引入運河,於上游開支河從今儀徵引江水通航,並在運河口建堰埭、水門節水,河上亦建有多處堰埭。

隋代兩次重開此河,成為南北大運河中的重要一段。唐代,長江中的沙洲擴大,並與北岸相。開元二十二年,在揚子鎮以南接開伊婁河,經瓜洲入江。從此,瓜洲運口與徵運口並用。北宋,在邗溝上建有數十處閘、壩、涵、達等建築物並且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閘-復閘。元代開京杭運河,邗溝成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儀徵,北口仍在淮安北。

都江堰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漲知識!都江堰第三次申遺成功!古代水利工程瞭解一下!

鑑湖

鑑湖在浙江省紹興城西南,為浙江名湖之一,俗話說“鑑湖八百里”,可想當年鑑湖之寬闊。鑑湖是一處適合觀光遊覽、休閒度假的江南水鄉型風景名勝區,由東跨湖橋、快閣、三山、清水閘、柯巖、湖塘6個景區和湖南山旅遊活動區組成。鑑湖不僅有獨特的自然風光,還有許多名勝古蹟為之增色。

它山堰

位於寧波市鄞縣鄞江鎮西南它山旁,建於唐太和七年。它山堰長134.4米,面寬4.8米,皆用長2至3米、闊0.2至0.35米條石砌築,左右各36石級。堰面全部用條石砌築而成,堰身為木石結構,有逾抱大梅木枕臥堰中,歷幹餘年不腐,被稱為"它山堰梅梁"。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為了抵禦潮汐,使海水與江河分流,鹹淡阻隔。江河水經過該堰分流兩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畝良田,化水害為水利。歷經洪水衝擊,仍基本完好,繼續發揮阻鹹、蓄淡、引水、洩洪作用。

它山堰、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鄭國渠

鄭國渠是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餘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鄭國渠在戰國末年由秦國穿鑿。在秦王政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

坎兒井

早在《史記》中就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普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築物,適用於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 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漲知識!都江堰第三次申遺成功!古代水利工程瞭解一下!

白渠

白渠建於漢武帝太始二年,因為是趙中大夫白公的建議,因人而名,故名白渠。這是繼鄭國渠之後又一條引涇水的重要工程。它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入渭河, 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該渠在鄭國渠之南,兩渠走向大體相同,白渠經涇陽、三原、高陵等縣至下邽(今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下邽鎮)注入渭水,而鄭國渠的下游注入洛水。

龍首渠

龍首渠位於陝西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開發洛河水利的歷史上是首創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建於西漢武帝年間。從今陝西澄城縣狀頭村引洛水灌溉今陝西蒲城、大荔一帶田地。渠道要經過商顏山。這裡土質疏鬆,渠岸易於崩毀,不能採用一般的施工方法。漢族勞動人民發明了井渠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七里寬的商顏山。

錢塘江海塘

錢塘江海塘又名浙江海塘。浙江省古代偉大水利工程之一。全長300公里。高達7米。

其中北岸從杭州至平湖金絲娘橋,長160公里,南岸從蕭山至上虞夏蓋山,長157公里。海塘始築於秦。唐開元元年,鹽官一帶重築,稱捍海塘。原為土塘。後歷代都有修築。北岸海塘多用條石砌成,塘身橫斷面呈梯形,條石間用鐵鋦和鐵錠固定,背面用土壅固加厚。海寧鹽官鎮一帶古海塘現保存完好。

六門陂

又稱六門堨,是漢元帝時南陽太守召信臣於建昭五年主持修建的。它位於穰縣(今河南鄧縣)之西,壅遏湍水,設三水門引水灌溉。元始五年,又擴建三石門,合為六門,故稱六門堨。

漲知識!都江堰第三次申遺成功!古代水利工程瞭解一下!

芍陂

芍陂由春秋時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與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春秋時期楚莊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由孫叔敖創建芍陂引淠入白芍亭東成湖,東漢至唐可灌田萬頃。隋唐時屬安豐縣境,後萎廢。1949年後經過整治,現蓄水約73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2萬公頃。迄今雖已有2500多年,但其一直髮揮著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開鑿最早的人工河道,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是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大運河長為蘇伊士運河的9倍,巴拿馬運河的22倍。

京杭大運河是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朝大幅度擴修並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三線工程之一。大運河南起餘杭(杭州),北到涿郡(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里。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