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食10大典故,每一道菜名背後都是一段動人的故事!

中國人喜愛研究美食,“民以食為天”更是中國人的口頭語,所以從歷史傳承下來的菜品有很多,而其中很多菜品也都蘊含著感人至深的動人故事,小編這就帶大家一起穿越時空,看看這些經典美食是怎麼來的吧!


1 .餃子

中華美食10大典故,每一道菜名背後都是一段動人的故事!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2 .麻婆豆腐

中華美食10大典故,每一道菜名背後都是一段動人的故事!

陳麻婆豆腐(人們習慣於稱之為麻婆豆腐)始創於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開創於成都外北萬福橋邊,原名“陳興盛飯鋪”。

店主陳春富早歿,小飯店便由老闆娘經營,女老闆面上微麻,人稱"陳麻婆"。當年的萬福橋是一道橫跨府河,不長卻相當寬的木橋。兩旁是高欄杆,上面是抓魚,繪有金碧彩畫的橋亭,橋上常有販夫走卒,推車抬轎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腳、打尖。

光顧飯鋪的主要是挑油的腳伕。這些人經常是買點豆腐、牛肉,再從油簍子裡舀些菜油要求老闆娘代為加工。日子一長,陳氏對烹製豆腐有了一套獨特的烹飪技巧。烹製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響,深得人們喜愛,她創制的燒豆腐,則被稱為“陳麻婆豆腐”,其飲食小店後來也以“陳麻婆豆腐店”為名。

菜品特點:色澤淡黃,豆腐嫩白而有光澤。+有人用“麻、辣、燙、鮮、嫩、香、酥、活”等八個字來形容這道菜,頗為形象地概括了它的特點。現在國內外的川菜館都以經營此菜來招攬顧客。


3 .東坡肉

中華美食10大典故,每一道菜名背後都是一段動人的故事!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

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

“東坡肉”美名慢慢傳遍全國。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4 .毛血旺

中華美食10大典故,每一道菜名背後都是一段動人的故事!

重慶城西沙坪壩有一古鎮,名磁器口。磁器口有個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水碼頭,水碼頭舟楫如林,熱鬧非凡,街市店鋪興旺,商賈雲集。

沙坪壩磁器口古鎮水碼頭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賣肉剩下的雜碎,以低價處理。王的媳婦張氏覺得可惜,於是將雜碎熬製成雜碎湯,增加利用價值。用豬頭肉、豬骨入老薑、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加豌豆熬成湯,加入豬肺葉、肥腸,味道特別好。在一個偶然機會,張氏在雜碎湯裡直接放入鮮生豬血旺,發現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鮮。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遂取名毛血旺。“毛”是重慶方言,就是粗糙,馬虎的意思。

如今,毛血旺已引領川菜大軍,席捲了大江南北。麻辣誘惑對傳統的毛血旺進行了改良和創新,將其湯汁紅亮、麻辣鮮香、味濃味厚的特點不斷髮揚光大,是道值得一嘗為快的巴蜀名菜。


5 .宮保雞丁

中華美食10大典故,每一道菜名背後都是一段動人的故事!

宮保雞丁這道菜據說與晚清名臣丁寶楨有關。丁寶楨原籍貴州,在趕考途中,有一天不幸落水,被一農家相救。中舉以後成為朝廷大員,曾任山東巡撫,後任四川總督。他回到救命的農家進行答謝,這一農家主人用花生米、幹辣椒和嫩雞肉炒制雞丁來招待他。他非常喜歡這道菜的口味。於是在他調任四川總督後,每遇宴客,他都讓家廚烹製的炒雞丁,由於其入口鮮辣,雞肉的鮮嫩配合花生的香脆,廣受大眾歡迎。於是這道菜餚就逐漸廣為流傳。由於丁寶楨官至“太子少保”,於是人們成這道菜餚為“丁宮保”,其也被稱為“宮保雞丁”。


6 .老婆餅

中華美食10大典故,每一道菜名背後都是一段動人的故事!

老婆餅,顧名思義老婆做的餅相傳在廣州,有一間創辦於清朝末年的老字號茶樓,以各式點心及餅食馳名;某日,茶樓裡一位來自潮州的點心師傅,帶了店裡各式各樣的招牌茶點回家給老婆吃,想不到他老婆吃了之後,不屑地說:“茶樓的點心竟是如此平淡無奇,沒一樣比得上我孃家的點心冬瓜角!”這位師傅聽了之後心裡自然不服氣,就叫他老婆作出“冬瓜角”給他嚐嚐!老婆就用冬瓜蓉、糖、麵粉,作出了焦黃別緻的“冬瓜角”;這位潮州師傅一吃,風味果然清甜可口,不禁稱讚起老婆娘家的點心!隔日,這位潮州師傅就將“冬瓜角”帶回茶樓請大家品嚐,結果茶樓老闆吃完後更是讚不絕口,問起這是誰哪一間茶樓作的點心?師傅們說:“是潮州老婆作的!”於是老闆就隨口說這是“潮州老婆餅“,並且請這位潮州師傅將之改良後在茶樓販賣,結果大受好評!“老婆餅”因而得名。


7 .夫妻肺片

中華美食10大典故,每一道菜名背後都是一段動人的故事!

20世紀30年代在四川成都有一對擺小攤的夫婦,男叫郭朝華,女叫張田政,因製造的涼拌肺片精細考究,色彩金紅髮亮,麻辣鮮香,風味共同,加之他夫婦倆合作默契、調和,一個製造,一個出售,小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一時顧客聚集,求過於供。

因為選用的質料都是牛的內臟,而這些質料的來歷大都是不食動物內臟的回民所丟掉的,所以其時被稱作'廢片',四川的方言,有的也念'薈'。因其價廉味美,既受買不起肉食但想吃葷腥的窮戶的期待,又受愛其甘旨的市民的追捧,很快就打響了名氣。

中華美食10大典故,每一道菜名背後都是一段動人的故事!

牛肚白嫩如紙,牛舌淡紅如樺,牛頭皮透明微黃,再 配以夫妻倆精心調配的紅油、花椒、芝麻、香油、味精、上等的醬油和新鮮的芹菜等調料,因而涼拌出來的'廢片'具有色彩紅亮、軟糯入味、麻辣鮮香、細嫩化渣,變成其時挑擔、提籃叫賣的'肺片'中最具特徵,最受期待的一種。因為夫妻倆老是默契合作,所以被稱作'夫妻肺片'


8 .螞蟻上樹

中華美食10大典故,每一道菜名背後都是一段動人的故事!

螞蟻上樹通常由粉絲(或者粉條)、肉末為主料,輔以胡蘿蔔、姜、蔥、豆瓣醬等輔料製作而成。成菜後,口味清淡,爽滑美味,色澤紅亮,食之別有風味。

據傳,秀才竇天章為上朝應舉,在楚州動身前將女兒竇娥給債主蔡婆婆作童養媳。竇娥在蔡家孝順婆婆,侍候丈夫,日子還算過得去。誰知不久,丈夫便患疾而亡,婆婆也病倒在床。竇娥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她在為婆婆請醫求藥之餘,又想方設法變著花樣做些可口的飯菜,為婆婆調養身體,婆婆漸漸地有了好轉。但經濟緊張起來,竇娥只得硬著頭皮去賒賬。在肉案前,賣肉的說:"你前兩次欠的錢都沒有還,今天不能再賒了。"竇娥只得好言相求,賣肉的被纏不過,切了一小塊肉給竇娥。

該做飯了,竇娥想,這麼點肉能做什麼呢?她思索的目光落在了碗櫃頂上,那上面有過年時剩下的一小把粉絲。竇娥靈機一動,她取下粉絲,用開水泡軟,又將肉切成末,加蔥、姜下鍋爆炒,放入醬油、粉絲翻炒片刻,最後加青蒜絲、胡椒粉起鍋。躺在床上的婆婆問:"竇娥,你做的什麼菜這麼香?""是炒粉絲。"隨著話音,竇娥便將菜端到了床前,婆婆在動筷子之前,發現粉絲上有許多黑點子,她咪著老花眼問:"這上面怎麼有這麼多螞蟻?"當她知道其中原委,並動筷子嚐了一口後,不由得連連誇讚,還說,這道菜乾脆就叫"螞蟻上樹"吧!


9 .叫花雞

中華美食10大典故,每一道菜名背後都是一段動人的故事!

叫花雞,又稱常熟叫化雞、煨雞是江蘇常熟地區傳統名菜。是把加工好的雞用泥土和荷葉包。製作材料有新鮮嫩荷葉、黃泥、活土雞等。

相傳朱元璋帶兵打江山時,有一次朱元璋又打了敗仗跑了三天三夜,敵人在後面窮追不捨,朱元璋筋疲力盡,飢餓難忍,就在這時看到前方地上有一堆火,火中間還有一堆泥巴,旁邊蹲著一位老叫花(化),朱元璋好奇地問到:"你在這裡幹什麼?”老叫花(化)一看是朱元璋,就忙說:“我在烤雞獻給大王。”朱元璋一聽非常驚奇,老叫花把雞從火中取出,打開泥巴,香味撲鼻。朱元璋邊吃邊讚不絕口,“非常好吃”。從此以後,朱元璋打仗一帆風順,當了皇帝。後來朱元璋就封此雞為“富貴雞”。


10 .佛跳牆

中華美食10大典故,每一道菜名背後都是一段動人的故事!

佛跳牆,又名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建福州的當地名菜,屬閩菜系。相傳,它是在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老闆鄭春發研製出來的。佛跳牆富含營養,可促進發育,美容,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乃進補佳品。

佛跳牆原名“福壽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錢局一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他為巴結周蓮,令內眷親自主廚,用紹興酒罈裝雞、鴨、羊肉、豬肚、鴿蛋及海產品等20多種原、輔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嘗後,讚不絕口。問及菜名,該 官員說該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名“福壽全”。

後來,衙廚鄭春發學成烹製此菜方法後加以改進,口味勝於先者。到鄭春發開設“聚春園”菜館時,即以此菜轟動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來嘗此菜,當福壽全上席啟壇時,葷香四溢 ,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觸發詩興,當即漫聲吟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同時,在福州話中,“福壽全”與“佛跳牆”發音亦雷同。從此,引用詩句之意:“佛跳牆”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11 .中國飲食文化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從嚴格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上萬年(湖南陶器和水稻種的發現),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5000多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