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錯過的圖書館,原來如此美麗

阿根廷文學巨匠博爾赫斯曾說:我時常幻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圖書館是一個天體,它的正中心是任何六邊形,它的圓周是無限的……燦爛、孤獨、無限、恬靜的圖書館將永遠存在下去。”

法國自由攝影師Thibaud Poirier拍攝了一組名為“Palaces of self-discovery: A series on libraries”的作品。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圖書館,原來如此美麗

▲ L'Hotel de Ville圖書館,巴黎,1890年

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Poirier走遍了歐洲最著名的圖書館。在他的鏡頭之下,無論經典或當代,這些圖書館都展現出建築師豐富的設計手法和巧思。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圖書館,原來如此美麗

▲Biblothéque de Nationale France,巴黎國家圖書館,1868

歐洲的圖書館融合了人文和藝術的需求,華美的同時,也安放著閱讀者不聒噪的心。「閱讀是孤獨的。」 意大利作家Italo Calvino的這句話,體現了攝影師Thibaud Poirier這個圖書館系列背後的拍攝靈感。這個系列的每張照片都在圖書館閉館時拍攝。

於是,在空無一人的空間裡,他可以完全把視覺焦點集中在構圖和建築本身的結構上,創造出極為震撼的畫面效果。歐洲各國的圖書館恢宏壯觀,給我們帶來視覺上的震撼,繁複華麗的裝飾令人讚歎。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圖書館,原來如此美麗

▲ Angenlica圖書館,羅馬

通過展示這些美好的建築,他思考著公共空間和個人感受的內在矛盾。

他表示:「每個建築中,微不足道的細節無處不在,讓設計處於平衡狀態。人造和自然光線的有機結合,既優化閱讀又保護古老文本的設計,鼓勵社群或獨自閱讀的擺設,在建築裡表露無遺。」

A series on libraries

圖書館系列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圖書館,原來如此美麗

▲ 聖三一學院圖書館,都柏林,1732年

畢業於此的喬納森•斯威夫特

可能就在這裡天馬行空地想出了《格列弗遊記》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圖書館,原來如此美麗

▲Stadtbibliothek圖書館,斯圖加特,2011年

夜晚時分,圖書館會把五彩的燈光打在書籍上

在這以白色為基調的九層高的建築物中

書籍就是它的色彩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圖書館,原來如此美麗

▲ 馬伕拉國家宮殿圖書館,葡萄牙,1755

這些圖書館的設計跨越時間、空間、風格和文化,融合了個人獨一無二的氣息和對建築學本身的考慮。Poirier使用對稱手法,一方面強調古典價值觀中的美,一方面詮釋著一個沉浸在閱讀中的人,無法抵抗的孤獨感。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圖書館,原來如此美麗

▲ 格林中心圖書館,柏林,2009年

現代化的設計下

日耳曼式的細節卻依然展露無遺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圖書館,原來如此美麗

▲ 裡•羅米里索邦大學圖書館,1897年,巴黎

聽聞法國人愛書如命

那坐在這裡學生是否滿懷幸福?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圖書館,原來如此美麗

▲ Biblioteca Cansanatense,羅馬,1701

建築師們賦予每個圖書館的,是文學作品給人們帶來的感動和理解,從Poirier的視角中,可以看出他為此懷著無上的敬意。正如指紋一般,每個建築師對於自我探索都有獨一無二的見解,而他們則為此創造了一片獨特而全新的空間。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圖書館,原來如此美麗

▲ 法國國家圖書館,巴黎,1868年

經過一百多年的洗禮之後

這座文化宮殿依然氣勢恢宏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圖書館,原來如此美麗

▲ 聖熱內維埃夫圖書館,巴黎,1850年

這樣的對稱

看起來就像圖書館和它的倒影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圖書館,原來如此美麗

▲ Galerie Diane,法國楓丹白露

抬頭觀賞繪畫所得的信息量和美感

絲毫不比閱書籍少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圖書館,原來如此美麗

▲ Biblothéque de Musée Guimet, 巴黎

站在中央

能否感受到繆斯女神帶來的靈感?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圖書館,原來如此美麗

▲ Biblothéque de Nationale France, Salle Ovale,巴黎,1868

圓形的美感

可能在於無論從哪個方向出發最終都會重聚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圖書館,原來如此美麗

▲ 科英布拉大學圖書館,葡萄牙,1728年

巴洛克式的圖書館

鍍金讓它看起來極盡奢華

這些文化廟宇把大眾聚集起來,但是閱讀是私人的,人們沉浸在文學裡的經歷,還有身處圖書館的時刻,依然是孤獨的。當和無數的人坐在一起閱讀的時候,表面上波瀾不驚,思想的世界可能早已風起雲湧。

對於成千上萬追尋知識,探索世界,探尋自我的人來說,閱讀是環遊世界的首要手段,同時也一直是逃離最觸手可及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