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纷乱世界觅幽默,曹操过后更挥洒

被问及为什么接了《一出好戏》中张总这个角色,于和伟一人分饰两角活灵活现地展开了对话:

黄渤:“于老师,我弄了一个剧本挺长时间了,里面有个角色,我觉得还挺适合你的,你有兴趣吗?”

于和伟:“你怎么知道我会演喜剧?”

黄渤:“谁告诉你,我这是喜剧了?”

于和伟:“你这不是喜剧你找我干嘛呀?”

黄渤:“我要找的就是一个会演喜剧的人,但演的又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喜剧。”

于和伟回忆道:“我在学校演了很多喜剧,但这么多年没演了。于是我说‘OK’,我们就半开玩笑地达成了合作,后来在工作室聊了这个故事,正式决定出演《一出好戏》。”

于和伟:纷乱世界觅幽默,曹操过后更挥洒

张总,《一出好戏》中的关键人物

在黄渤导演的电影《一出好戏》中,于和伟饰演张总,一个将全部故事串联起来的关键人物,一开始是张总组织团建,一行人流落孤岛;到最后是张总走出来抽雪茄,才让废船得以点燃,发出求救信号,一行人重回现实世界。

如果说故事的开始和结局都是张总的无意之举,来去不由人,那么在荒岛上这个浓缩的现实世界,张总可是极大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是某一种文明的代表,并担当统治者的角色。

荒岛上没有道德和法律,没有人类文明的秩序,张总一到荒岛,就处于失势一方,跟会武术体力好的小王比,张总可以说是没有生存能力的,而承受着从天上跌至地下的巨大心理落差,受到小王等一干体力强者的羞辱,这时的张总窘迫隐忍。

于和伟:纷乱世界觅幽默,曹操过后更挥洒

随后他等待时机,说服马进,找到了废弃的游轮,里面各种生存和享受资源应有尽有,张总凭借手段和头脑重新得到了大家的依赖与支持,他悠闲地坐在船上抽雪茄,俯视忙碌的众人,这时的张总得意张狂。

当马进和小兴拿到了领导权,张总本来可以和小兴再次斗争时,却因为自己女儿的一段视频放弃了,甚至把全部身家给了小兴,这时的张总流露出了一个父亲内心深处的爱。

黄渤以底层小人物马进为主角,从底层视角看来,张总所在的阶级是充满剥削和虚伪的:他哄骗了马进跟随他出走,为了维护统治对马进和小兴一顿打。

在小兴黑化,底层小人物没有任何道德底线疯狂反扑时,张总则成了最有人情味儿的一个,成了一个守住文明底线的人。

于和伟:纷乱世界觅幽默,曹操过后更挥洒

在电影中,张总等于文明,这种文明里有多少虚伪性暂且不论,他是将小王统治的暴力专制生活转向文明体面生活的引导者,他是善良的底层人物失去人性时的人性守护者。

即使身处荒岛,他也要维持体面和尊严:喝老波尔多红酒、抽雪茄、头发始终梳理整齐,打有蝴蝶的领带,穿复古格子衫。

于和伟表示:“像电影中这样封闭和极致的情境就是要考验人性,这种情况是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的,道德约束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不需要道德约束的时候还能自我约束,所以马进决定咬破冰激凌,而张总拗不过的是自己内心的情感。

我并不担心张总油腻,虽然他满头都是油。他始终保持体面尊严,在表面上他是体面文明的,我觉得这是人物的代表性,是人物的特质,演员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这些特征。”

于和伟的演技自不必说,他的电视剧表演已近封神,想来对塑造张总这个角色应该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的。

于和伟说:“当我完成人物的时候我觉得没什么难度,但分寸感是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考虑最多的。张总的分寸感在于:我不能把他演成一个反派,但他又不是一个正派角色,我要把他演成一个人,不光演成一个人,还要演出他的特点。‘不过’也不能‘不及’,不能让人产生反感,失去客观性,‘不及’则人物的内心表达不出来。”

于和伟的冷幽默:人物得先有意思才有意义

张总流落荒岛后保持体面有一种荒诞感,比如:张总在海面把木棍当高尔夫球杆,朝着大海挥球杆一幕非常搞笑,因为“球杆”折了。

在采访中,于和伟一本正经地重复着:“折了,你知道吗?它就那么折了。”

我当即被这种冷幽默折服。

幽默有一个特点:制造意外,一个“没想到”,你笑了,“球杆”折了是个意外,另一个意外则是于和伟一本正经的冷化式幽默,这是另一个“没想到”,我笑了。

于和伟:纷乱世界觅幽默,曹操过后更挥洒

《我不是潘金莲》

电影《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让更多观众在电影里认识于和伟。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于和伟饰演为难的郑县长,充满了窘态百出的黑色幽默。这个角色有一些特意设计的动作,每当动作出现就会引发观众一笑,《一出好戏》似乎更多地延伸了这种喜剧处理方式。

因为在于和伟的艺术认知里,一个故事和人物得先有意思才能有意义,没意思不会有意义。

比如:马进一心想走,对张总曾承诺却未兑现的“带大家离开这里”特别不满,于是出现了特别搞笑的一幕:于和伟双手抬着大轮船,并号召大家搭把手,一副特别卖力的样子。

马进:“干什么呢!”

张总:“来呀,123,干什么呢?开船走啊。”

马进:“你疯了吧 ,你疯了吧,怎么走啊?”

于和伟理解了正常的人事和正常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用错位的表达方式来表演不正常的人事。

于和伟:纷乱世界觅幽默,曹操过后更挥洒

借用《看电影》主编阿郎老师的一句话来形容这种风格最合适不过:“颓废是一种美学,但肮脏不是;幽默是一种态度,但恶搞不是;疯狂是一种人物状态,但抽疯不是。”

不同于激烈的、爆笑式的喜剧,于和伟演喜剧总是克制的,克制的幽默里有一种美感,与恶搞不同,张总这个人物总带着于和伟独特的喜剧表演风格——克制之下的颓废、幽默、疯狂。

“其实我生活中是有一些冷幽默的,我生活当中喜欢这样东西,幽默让人放松,让氛围变好,能够融合戾气。我觉得喜剧应该是冷的,造成喜剧感的应该是人物的错位,不是挤眉弄眼地咯吱人。”

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时,于和伟演了三台毕业大戏都是喜剧,台下的观众被他逗得前仰后合,能把欢乐带给别人,还能有一些思考,那种成就感至今也忘不了。

于和伟:纷乱世界觅幽默,曹操过后更挥洒

《我不是潘金莲》

“有趣分很多种,要对应在人物的性格上去寻找特征,当这个特征出现的时候,就会有荒唐感,那么观众就会发笑,只要把握好分寸感,幽默就会好看。”

徐峥曾跟于和伟开玩笑说:“你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演正剧的喜剧演员。”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和这次的《一出好戏》中验证了。

于和伟也绕圈地回复了徐峥:“徐峥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演喜剧的正剧演员。”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也验证了。

电视剧和电影之路,坚定过后轻松挥洒

总体说来,于和伟的电影路走得非常顺利。他说:“我一直热爱电影,对电影有敬畏,当我有时间时,平均每天我都会看一部片子。能够出演《老炮儿》我觉得很开心,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给了一个金鸡奖最佳男配,我觉得又意外又幸运;接着是黄渤的这部,我觉得我的电影路走得还挺顺的,别人总说电视剧和电影不一样,那是他们觉得,我觉得从表演上是一样的。”

于和伟:纷乱世界觅幽默,曹操过后更挥洒

“人生每个阶段的想法都不同,可能年轻时候想着让大家认识我、认可我,现在这个阶段我可能会更加平静一些。

当我最困惑的时候,我找不到坚定的点,我应该怎么做,我怀疑自己坚持的东西对吗?没有市场啊,我走这条路对吗?这么多年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就是热爱嘛,我热爱表演,我热爱塑造人物,热爱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其他的不管了,让它们去吧。”

于和伟:纷乱世界觅幽默,曹操过后更挥洒

“前几年可能成熟的演员没有市场了,近年来大家又注重内容了,关心表演了,很多成熟演员回归了,我挺开心的。但之后呢,市场的变化谁也说不准,就算将来哪天又没了市场。当你确定这个东西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想法了。我还可以回到舞台上演话剧、塑造人物,我依然感到幸福,觉得这是美好的。”

这是关于一个“确定”的问题。前几年,于和伟就已经确定了,他说:“确定了之后人就不再慌张。”

在《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于和伟饰演曹操一角,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拿到了含金量很高的白玉兰最佳男配角奖。

于和伟:纷乱世界觅幽默,曹操过后更挥洒

于和伟表示:“被大家认可了,我很开心,但我不能让曹操成为我的束缚,曹操这种人物,历史上有几个?不能要求所有的人物都像他这么丰富。要是下一部戏老想着超越曹操,那我就失去自由了。我不能被所谓的演技神化,我只是认真而已。”

在艺术道路上很常见的是:一个演员年轻时总是非常执着于得到认可,在“功成名就”之前,总是眉头紧锁;当他得到认可后分为两种,一种是为寻求更大的突破而到达瓶颈期,一种是变得轻松,因为他已经证明过自己了,之后的表演就会挥洒自如。

于和伟:纷乱世界觅幽默,曹操过后更挥洒

于和伟是后者。他说:“在我心里面,我没有想到什么是瓶颈,忘掉人物,忘掉那个人物带给你的荣誉,忘掉习惯性表演,让自己回到生活,下一个人物,就是从零开始,这样很好。我在这么想,也在这么做,至于能不能够做到,就看自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