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山河重安排。”走進河南安陽紅旗渠景區,人們就能聽到這首屬於林州的“紅歌”——紅旗渠之歌,響徹在太行山上,紅旗渠畔。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紅旗渠,位於河南省林縣(今林州市),是上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在太行山上開鑿的一條“人工天河”。當年這項大型水利工程正式名稱叫“引漳入林”,就是把鄰省山西的漳河水,引入嚴重缺水的林縣。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林縣,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區,這個地區石厚土薄,降雨量少,地面無法蓄水,地下又缺乏泉水,有史以來就是水源奇缺的地方。林縣的水寶貴到何等地步,據說那時當地的很多村民,一生大概只會洗三次澡,就是在出生、結婚和去世的時候。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缺水對於以依靠農業為生的林縣人民來說,無疑是致命的的痛苦。平時人們甚至不敢洗臉,日常生活用水都需要從十幾裡外擔水回來。據說,曾有一戶人家,在大年三十起早到十幾裡外擔水,直到傍晚才挑了兩擔水回來,家中新娶的兒媳擔心,出門去接水,不小心絆倒在石頭上,兩擔水都灑光了。回屋不久,這位新媳婦便慚愧上吊自盡了。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千百年來,林縣缺水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血淚史,而林縣人挖渠引水也是不屈不撓的歷程。查閱資料可知,從元代開始,林縣便有興修水利的記載,公元1268年,林縣人民歷時3年修成天平渠,明清時代陸續修建過十餘條小型灌溉水渠。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這些小型水渠雖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林縣缺水的問題,但是為後來興修紅旗渠奠定了基礎。1960年2月,林縣開始建設紅旗渠,它以漳河水為源,渠首位於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總乾渠70.6公里,全部開鑿在峰巒疊嶂的太行山腰上。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修建紅旗渠的過程異常艱難,說是傳奇也不為過。60年代,正是國家三年困難時期,當時人均只有半斤糧食,人們吃不飽肚子,就上山挖野菜飽腹。“早晨湯,中午糠,晚上稀飯照月亮”就是那時人的生活。吃不飽飯,任務又重,林縣人就採取做重活的吃好一點,做輕活的差一點;歇班的喝稀的,上班的吃稠的;飯量小的支援飯量大的,女社員支援男社員等一切能想到的辦法。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就是在如此艱難的物質生活條件下,林縣人民硬是靠一雙手,一錘一釺,在大山上開山鑿石,自制火藥,炸洞放炮,從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歷時近十年,建成了“紅旗渠”。建成的紅旗渠,幹、支渠共595條,遍佈全部鄉鎮,全長1500公里,有效灌溉面積達54萬畝。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據資料記載,在紅旗渠的建設工程中,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了151座渡槽,開鑿了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如果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把最南的廣州與最北的哈爾濱兩地連接起來。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如此宏大的工程,可以說是那個紅色年代的奇蹟。90年代開始,紅旗渠順應形勢,開始開發為紅色旅遊景區,建成了“分水苑”“青年洞”“絡絲潭”三個風景區。三個景區各有特點,風格不同,但內涵一脈,相映成體。2016年10月,被評為國家5A級風景區。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到達紅旗渠景區,首先到的是分水苑景區,這是一處園林式景區,處處鮮花盛開,綠樹成蔭,風景非常優美。這裡位於林濾山東北部的兩嶺之間,是一處凹腰處,據說原名為墳頭嶺,後改名為分水嶺。後來成為紅旗渠總乾渠的分水閘,由此得名分水苑。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分水苑景區規劃嚴整,翠柏簇擁,渠水奔騰。走進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巨型浮雕,氣勢磅礴地勾勒出林縣人民建設紅旗渠的壯舉。浮雕右側是六幅紅旗渠工程壁畫,記錄了當年建設紅旗渠六個最主要的工程。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在分水苑的分水閘樓頂,懸掛著郭沫若題寫的“紅旗渠”三個紅色大字,閘門下分洩處兩股激流,向東南方向奔騰而去。在分水閘後面,有一座“紅旗渠”紀念亭,亭內懸掛著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和各種建設時期的圖片、標本等。紅旗渠紀念館也設在此處風景區內。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走出分水苑景區,乘車上行30公里,就到達了青年洞景區。一路上山高水險,紅旗渠盤繞在太行山的懸崖絕壁上,如一條黃色飄帶曲轉、壯觀。據說,在70年代,紅旗渠工程竣工後,周總理自豪地向國外友人介紹:“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是南京長江大橋,一是林縣紅旗渠。”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而在紅旗渠斷壁而鑿的青年洞,是當年紅旗渠的咽喉工程,在這更是讓人領略到“人工天河”的雄險。據介紹,當年建紅旗渠時,需要從陡峭如切的狼牙山上穿過,但堅硬如鋼的石英砂石,一般人幾乎砸不下一塊碎片。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當年,從全縣民工中抽調出優秀青年,組成了突擊隊,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歷時一年,開鑿出了一條長達600多米的隧洞,由此得名“青年洞”。如今,“青年洞”風景區,被國家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走進“青年洞”景區,首先看到的是一處叫“鷹咀山”的斷崖,突出的山崖酷似一隻雄鷹聳立於紅旗渠之上,極目遠望,意欲展翅騰飛。走近“青年洞”,洞口山崖上刻有醒目的“山碑”兩個字。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在青年洞口刻“山碑”兩字,就是要教育子孫後代,永遠不忘當年修建紅旗渠的精神。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在“青年洞”景區還有一處神工鋪景觀,位於虎口崖下,這是還原了當年修渠民工住過的地方。據介紹,當年修渠民工沒有住房,就住在山崖上,山崖住滿了,他們就搭蓆棚、打地洞。常年頂風冒雪,抗嚴寒戰酷暑,這樣度過了修建紅旗渠的艱苦歲月。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參觀完“青年洞”景區,向西約1公里處就到了紅旗渠第三大景區——“絡絲潭”景區。“絡絲潭”因其潭深一絡蠶絲而得名,又因濁漳河有“九峽十八斷”,此處是一處較大斷嶄跌水,故稱“天橋斷”,意思就是“天橋處的瀑布”。“天橋斷”處風景優美,有“小三峽”之稱,人們可以乘船暢遊,欣賞太行山下的優美風光。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紅旗渠,太行山上的絕壁“天河”,是一代人艱苦奮鬥下的“奇蹟”,也是一代人的的紅色記憶。

林縣紅旗渠,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小貼士:

地址: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紅旗渠風景區

門票:100元

交通:市內乘坐遊1路即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