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最大化利用第一份工作?

我身邊很多發展不錯的朋友並不是名校畢業,第一份工作也不是知名企業。

為什麼在職業發展3-5年後他們能扭轉局面,我觀察下來是他們主動探索的能力通過主動探索和思考,作出相對“正確”的職業選擇。

職場中,有很多人的注意力都在小“點”上,比如自己部門小團體,手頭的具體工作,還有領導的一些眉眼高低。

至於自己是否適合這份工作,優秀的同事具備哪些能力,自己部門在公司是核心部門還是支持部門,自己所在企業在同行業中處在什麼位置,行業發展處在什麼時期,公司產品上下游產業鏈是什麼,行業發展趨勢是什麼——這些問題,沒想那麼多。

而以上問題是要自己主動探索和思考才有答案,這些信息對於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和職業選擇至關重要。

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酒店開發公司做總裁助理兼職店址調研專員,公司規模不大,也就幾百人,而這份工作其實也就做了三個月,第二個月總部有變動,就通知我就被裁掉了。

但在這期間我已經大體瞭解了各個職能部門。

找機會就和同事聊,當時我提問題還都比較直白,比如問財務小姐姐,你主要做什麼的啊?財務工作有意思嗎?問人事的同事,最近在忙什麼項目?主要接觸什麼人?晉升和發展空間如何?什麼樣的人適合人事啊?

也會問總裁,我們酒店的優勢是什麼?我們目前業務發展處在什麼時期等問題。

我當時處在混沌的狀態,沒什麼方向,只是心裡知道,不能一直做助理,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當你比較關注別人的工作和業務時候,人們往往是健談的,或多或少,你都會大體知道一份工作的大致情況。

就在和前輩交流以及工作中觀察中,我發現我還是比較喜歡和適合人力資源工作的。

十年後回過頭來看,才知道當初做的叫做“職業訪談”。(關注菲凡說後臺回覆“職業訪談”,獲得職業訪談手冊,手冊裡的問題更有利於你瞭解一個職位)

我們在選專業和找工作的時候,大部分情況是聽老師、家長或者是有點權威地位的親戚,有很多人是被動選擇。

當你有機會身處職場中,你就有機會獲得大量一手信息,去找那些在某個職位已經工作3-5年的人(至少是主管或經理),瞭解他們的工作內容,挑戰和職業瓶頸,這樣能讓你快速篩選出適合你的或者不適合你的工作。

聽取牛人和前輩的經驗,但要獨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斷。

我並不是說不和同齡人玩,而是找那些經驗和閱歷都比自己至少多3-5年的同事,學姐學長,朋友或獵頭等行業資深人士,挖掘一手信息,整理加工到自己的信息庫裡面。

和同期入職的小夥伴聊,大部分情況就是一起罵罵老闆傻逼而已,意義不大,和同學聊,大部分都是比慘。

從下面的職能分類裡找到合適的人,開始自己的職業訪談計劃,尤其是你所處的行業的核心職能具體什麼,你適合嗎?

市場:品牌、廣告、公關、商務合作等;

銷售:直銷、分銷、電銷、代理等;

研發:研究、開發、設計等;

生產:生產、製作、寫代碼等;

服務:客服、諮詢服務、知識服務等;

投融資和法務:併購和重組的法律事務;

公共關係:政府關係、公司事務等;

另外就是支持部門,人力資源,財務和行政。

財務、研發、生產的專業性要求比較高,需要專業的學歷或者證書,而且需要一些個人特質,比如做財務需要你對數字敏感,細緻,認真,喜歡在既定規則裡做事。

市場、銷售、服務、人力資源更多都是專業知識加上綜合能力,不屬於技術崗位,在職的經驗積累尤為重要,這些崗位都需要比較強的溝通能力,如果你是喜歡和具體的人打交道更適合這些崗位。

選擇職業的核心點:加入核心部門。

每個行業的核心部門都不一樣。比如谷歌是研發部門的工程師為核心,所以工程師在谷歌最有話語權;諮詢公司的顧問為業務核心,顧問的工資自然高,而零售行業的採購是業務核心,汽車中心的銷售團隊是核心。

你要知道你們公司的核心部門是什麼,核心崗位是什麼,即便是小公司也學會看懂那個局。

另外,我不建議第一份工作還沒搞清楚狀況就閉著眼睛再跳一次,大家都說“人挪活,樹挪死。” 那也看你為什麼挪,挪的姿勢如何。

如果就是錢多一點,其他行業和職業沒什麼變化,那不如第一份工作先做1-2年。

為什麼是1-2年,因為12-24個月寫在簡歷上,大部分HR會直觀認為這是一份工作經歷。(當然如果工作實在在太坑了,還是及時止損)

如果是6個月,8個月,10個月,其實屁股還沒做熱,也沒什麼相關經驗可以談,就是打個醬油而已,

稱不上一段經歷。

最糟糕的情況是你有幾段很短的經歷,以後每次出去找工作,都要費盡心思解釋為什麼工作經歷這麼短,你會發現主動邀約你面試的企業越來越少,面試求職只能靠瞎編和演技。

如果你有轉行的想法,最好是通過同一家公司進行過渡。

我們社群有一個男生,在一家公司做了五年翻譯兼總裁助理,他不想再做翻譯了,認為自己適合做市場,如果出去找工作做市場相關的工作,那麼是錢不到位,要麼就是不給機會。

那麼怎麼破?

在企業內部先主動申請轉崗到銷售部門,讓自己有一段銷售的經歷,有個過渡,再跳到其他行業那就順暢很多,職場講究的就是“相關經驗”。

最後想說的是,除非你是搞技術和研發的,並且致力於在技術和研發領域發展,否則大可不必把專業對口看的那麼重要,主動去探索,才可能儘早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關注菲凡說

後臺回覆“自我介紹”,獲得面試寶典

後臺回覆“面試”,獲得面試特訓營介紹

後臺回覆“職業規劃”,進入方得諮詢

後臺回覆“菲凡社群”,加入菲凡社群

關於職場和成長,我曾經陪你走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