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 平叛,還是政變?

隨著近衛軍兵敗,陳平、周勃與劉章等人裡應外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呂氏一族 屠戮殆盡,無論是躲在宮中的還是隱匿民間的,一個都沒有放過,最終肅清呂氏外戚後將劉邦第四子劉恆迎立為新帝。

西漢時期 平叛,還是政變?

而就在劉恆進宮的當晚,諸多劉姓王侯也被殺,其中包括呂后所立的第二位少帝劉弘。

事情發展到這裡就有些讓人看不懂了,說好的平叛誅呂,難道不是為了保護劉姓子弟的既得利益嗎?怎麼就連諸多劉姓諸侯王也被列入黑名單?

要說誅殺少帝劉弘可以理解,畢竟沒人能確定他就是劉盈的親生子,不過是呂后為了掌權稱制的傀儡而已,因此劉弘自然是沒有資格繼續待在這個王位上的。那麼又有什麼必要誅殺其他本是同根生的劉氏王侯呢?

理由只有一個:政變。對,一場以平叛為由的政變。

從所謂的“平叛”到政變是如何轉變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前兩個人:陳平和周勃。

不知大家是否發現,這二人前後對待呂氏的態度簡直天壤之別:猶記得呂后分封諸呂之時,右丞相的王陵在朝堂上據理力爭,堅決反對,而陳平和周勃卻是舉雙手贊成的。關於分封一事,這三人在事後還有這樣一段有趣的對話:

西漢時期 平叛,還是政變?

王陵本指望陳、週二人能和自己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沒想到這二人不但不幫自己說話,還站在呂后一邊,一時之間被氣得不輕:

“當初先帝與群臣定下白馬之盟,你們難道不在場嗎?高帝駕崩,太后當政,要分封呂氏家族的人,你們為了逢迎太后而忘記當時的盟誓,將來有何顏面去見地下的先帝?”

陳平與周勃卻給王陵丟下了這樣一句話:“在朝廷上當面諫止太后,我們是不如你有膽量,但要說到維護社稷、保劉氏江山,你卻不如我們!”

發兵誅呂是維護社稷,而那時的逢迎呂后、同意分封也是定劉氏江山?聽上去頗有些曲線救國的意味。

正如陳平與周勃所言,無論他們如何做,“救國”絕對是他們唯一的行動宗旨。呂后是和劉邦一起打下這個天下的人,所以劉邦在時,他們會選擇支持呂后和劉盈,劉邦、劉盈走後,他們會輔佐呂后管理朝廷。

西漢時期 平叛,還是政變?

而呂后效仿了劉邦分封呂氏,壯大自己的勢力,為的就是能與外臣、諸侯相抗衡,維穩朝局,彼時的天下還可以姓劉。而在呂后去世後,掌權的呂氏必定為自己服務而非劉家,而此時這些呂氏家族的人就成為了一派新勢力——外戚。呂氏家族的立場就是在呂后去世的那一刻開始轉變的。

因此,呂后甫一去世,陳平等人便採取行動,清除了江山易主的威脅。在所剩不多的劉氏王侯中,經過群臣的多方考量,最終選定了與各方沒有太多利益牽涉的劉恆成為他們的新任君王。

所以,這是一場政變,也是功臣、宗族與外戚的博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