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深山中的有一座「奇葩」農場,屬於上海管轄,堪稱一大怪!


在距離上海270多公里的皖南山區有一塊與當地社會、文化有著相當差異的飛地——上海市白茅嶺監獄。這裡是目前上海市在外地的最大監獄,也是上海乃至全國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現代化監獄之一。

60年前,開發和建設這一監獄的是上海市民政局及其收容管理的“無業遊民”。這個地方一開始也並非監獄,而是農場。

稍有一點年齡的上海人都知道“白茅嶺農場”是一處監獄,隸屬於上海勞改局。該監獄地處安徽廣德縣的白茅嶺鎮。過去,滬上一提到“白茅嶺”三個字,都有一點“嚇絲絲”的感覺,不亞於清人提到“寧古塔”三個字。

白茅嶺監獄在行政上屬於上海;其工作人員全部由上海派遣和調度,工資福利都按照上海市標準發放,這個地方與當地不僅在管理上互不統屬,在文化方面也自成一格,完全是一塊上海的“飛地”。

為了一勞永逸地安置這些被收容和即將被收容的“無業遊民”,上海市政府在1955年下半年先後派出多批幹部奔赴蘇北、皖南、浙江、江西和福建等地進行調研和協商,以便建立一個大型農場,作為改造和安置上海遊民的基地。經與各地商議,上海獲得了一些荒地作為安置上海外遷人口的土地。其中民政局決定將皖南宣城、廣德和郎溪三縣交界處的17萬畝荒地作為改造和安置上海遊民的基地。


開闢之初實行集體勞動,被安置在這裡的上海收容人員同吃同住同勞動,除部分收容人員帶有家屬,每家得以分一間房子外,其他都是住大通鋪,竹板大炕,每間房住36個人,每人兩平方米左右。

上海“遊民”遣送到皖南以後,上海一度要求安徽省與上海實行共管,由上海市負責提供經費和配備幹部,由安徽省負責農場的生產計劃安排以及日常物資供應等。

由於上海遣送到皖南的收容人員來自四面八方,各色人等都有,1956年下半年民政局又專門遣送了一批上海婦女教養所收容的妓女到皖南,對當地社會帶來了較大的衝擊。許多婦女到皖南後,與當地農民談起了戀愛,有些甚至很快就把當地青年農民的積蓄花光;由於追求浪漫,許多當地農民經常不出集體工,影響了合作社的生產安排,導致地方幹部甚為不滿。


安徽省在接收了一段時間後又還給了上海,因此皖南農場後來也正式定名為上海市白茅嶺農場。1957年12月,白茅嶺農場接收來自上海市公安局收押的500名少年犯,同年底農場行政上劃歸上海市公安局領導,皖南白茅嶺農場從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