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选登

俞昌泰:纤道边的母校


我的初中母校原在浙东名镇——柯桥下市头一个叫“蒋家当铺”的老台门内,那时的校名叫“绍兴县私立柯桥中学”。翌年,因原址太小,就搬迁到浙东运河旁边的柯亭西边。那里新建了一座二层有12个教室的教育楼,而老师的办公室,学生的寝室、礼堂、厨房、饭厅等还是利用柯亭旁边古老的修塘寺和蔡中郎祠的建筑。蔡中郎祠前一块半岛状三面临水的荒草地即是“柯亭”遗址,那里便成了师生们的活动场所。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选登

当年,柯亭所有古老的建筑都已倒圮,仅南端的河沿还残存着四根石牌坊的柱子,横枋上刻着“古柯亭”三个楷体字。石柱南面还有一顶长长的石桌,可能是祭祀用的。半岛的周围植有杨柳,因年深月久,有的已经枯萎,仅剩下光秃秃的枯枝,还活着的几株柳树在岸边夹竹桃艳红花簇的映衬下,倒显得还有一丝生气,特别是春季,柳丝吐绿,鸟语啁啾,碧水荡漾,清风徐吹,在这里看书或憩息,或眺望南面青黛的会稽山脉,觉得十分净谧与舒畅。修塘寺山门外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镌有“放生池”三个字的石碑,碑左侧竖书“康熙 二十八年二月吉立”等小字。据史书记载,康熙和乾隆祖孙俩都到过柯亭来凭吊和观赏。

残存的牌坊前数步便是名闻遐迩的浙东运河,河中间有一条背纤用的石纤道,纤道又叫“官塘”或“牵塘”,是由青石条和青石板构建而成。它在水面上宛如一条巨大的长龙匍匐着前进,东连绍兴城,西接钱清镇,蜿蜒曲折,似无止境。一天到晚,在这号称“白玉长堤”上的纤夫们弓背着腰、步履沉重地拉着纤,东来西往,昼夜不息。河上既有专门载货几万斤的白蓬航船,也有脚踏手划的乌蓬小船,众多的埠船、农船都由一个或几个纤夫背着纤绳,或参差前行,或相向而行,有时舳舻相接,蔚为壮观。横跨运河的桥墩下也设有纤道,纤夫可以钻过桥洞一如既往地继续拉纤。晚上,当年张岱笔下的夜航船依然由绍兴城里出发从柯亭面前驶过,背纤的三二个纤夫足穿草鞋、头戴毡帽,在黝黑的夜里一步一步地随着低沉的喘息声,把那重达10余吨的木船牵拉到萧山西兴的堰斗底转坝渡钱塘江到杭州。航船的下层是货物,上层则拳卧着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那时,杭甬铁路尚未修复通车,夜航船在运输业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选登

绍兴的夜航船、埠船、农船等是不必惧怕暴风雨而可以终年运作的,这源于浙东运河一路上有纤塘的保护。有些地段的纤道还修在河中间,这既是为了方便拉纤,又便于保护船只,遇到风暴,船只可以及时在塘边停泊。这多亏唐代刺史孟简殚精极虑发动民工建造了纤道,又幸亏历代地方官一直重视维修。当然还离不开捐资者、劳动者的贡献。

那时候母校的老师在夜间伏案办公,还得依靠一盏煤油灯来照明,学生上夜自修则点燃一种叫做“汽油灯”的灯具,实际上用的却是煤油。晚餐后,会有学生在柯亭的绿地上三三两两地散步,也会有学生在天朗气清、晚霞映照下玩弄乐器。初二那年,一名长我好几岁的学兄,曾赠送我一支他自制的竹笛,从此,我便在柯亭旁边学会了吹笛。他的家在会稽山腹地,那里盛产各种竹类,估计当年被蔡邕选中的柯亭椽竹,很可能就是从会稽山运来的。

倏忽之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2011年秋,在接到母校要举行60周年校庆的通知后,我就准时到达母校。当年的老师也到了几位,师生相见,激动万分,每个人的眼眶几乎都有点湿润。母校已易地重建,校区早就焕然一新,不但校园广阔,而且高楼成群。陆续前来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学生均已两鬓染霜,老师更是步履蹒跚,师生们欢笑一堂,不禁回忆起当年初创时期老师自带床铺板,学生打地铺的日子。如今的母校早改称为“浙江省柯桥中学”,她的校园规模及教育、生活设施,教育质量与造就人才的数量,与当年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校园占地14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1227平方米,有73个教室,3800多学生和270余名教师。校内风景如画,环境优雅,楼宇宏伟轩敞,高大端庄,早就成为浙江省绿色学校、文明单位。母校获得的其他各种省级荣誉称号不胜枚举,使所有在场的年迈苍苍的师生们感慨万端,唏嘘良久。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选登

午后,老同学们相约再去柯亭怀旧,驱车跑了点路才到达柯亭故地。下车后,大家眼前顿时一亮,无比兴奋,这还是当年的柯亭吗?只见原来荒芜的半岛上已建起许多楼台亭阁,牌坊、桥梁、雕像、花木,分布合理,错落有致。树立在中央位置的柯亭宛如琼楼玉宇,其东面的新牌坊巍然耸立,牌坊正面镌刻有“笛韵千秋”四个大字,两边楹联:“奇响发龙吟良才自有知音赏,名亭留胜迹翠笛长歌越水情”。柯亭北面的汉蔡中郎祠庙宇重修,一块刻有清乾隆皇帝题柯亭诗的石牌嵌在墙上,诗云:“陈留精博物,椽竹得奇遭。昔已思边让,今兼传伏滔。琴因识焦爨,剑比出洪涛。汉史无能续,千秋恨董逃。”汉白玉的蔡邕雕像矗立在祠边,他手持柯亭笛,面朝古纤道,双眉紧蹙,一副忧国怀民的愁容。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选登

蔡中郎祠的南面新建起一座由拱桥和平桥组成的既宏观又壮丽的石桥,拱桥跨越运河到达河中的纤道,连接的平桥再直达运河南岸。运河南端的石牌坊正面刻有“柯亭公园”四字,楹联为“柯山秀矗稽山麓,柯水澄涵镜水曲”。

山阴道上本就风景如画,新建的柯亭公园更是锦上添花,它横跨古运河,别具一格,景色特异。早上,晨练的人们陆续来到这里,随着音乐声,或舞剑,或练拳,或跳健身舞,或做健身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浙东新运河的开通,以及杭甬高速公路、高架铁路的建成,现在柯亭前的浙东古运河里已很少有船只驶过,偶尔能看到的不是搞河道环保的小船,就是游览观光的乌蓬船。纤道上更是人迹稀少,但也有怀古的人来此凭吊。我与几位同学漫步在纤道上一面怀念着当年的母校,一面远望运河里随风泛起的涟漪,那缓缓流淌的河水,好像是在诉说当年运河的繁忙;那被纤夫脚底磨得锃亮的石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出一道道的金光,好像是向我们诉说曾经的风光。

作者: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齐贤街道 俞昌泰

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征集发布活动来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