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由行星橢圓軌道引發的探究」

“一个由行星椭圆轨道引发的探究”

“一个由行星椭圆轨道引发的探究”

如何在一張紙上畫出一個漂亮的橢圓?如何顯示在引力作用下,行星繞太陽的運動軌跡為橢圓?—— 物理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既天真又實際。

橢圓曲線可用圖釘(在每個焦點上各訂一個)、一段線和一支鉛筆把它畫出來,從數學觀點上來看,它是這樣一些點的軌跡,從兩個定點(焦點) 到其上每一點的距離之和是一個常數。

人人都知道地球是圓的,這當然是引力使然,地球盡它所能把自身各部分相互吸引在一起。又由於它繞著由南極指向北極的軸線轉動,從而引進了離心效應,而它隨著緯度的增加而降低,在赤道處最大。結果表明:地球應該是一個扁橢球。

“一个由行星椭圆轨道引发的探究”

我們能否從物理上分析行星繞日運動,即能否在一定近似下得出橢圓軌道呢?在大學一年級力學課程中,這是作為開普勒第一定律被大家理所當然地接受。

在費恩曼教學的年代,個人計算機還不像今天這樣普及和友好,不妨讓學生用數值方法求解微分方程組。所以,新時代的物理學習比費恩曼的“思想實驗”多了一個重要工具—— 數值模擬與可視化。

這是三卷本《費恩曼物理學講義》中為數不多的數值計算問題之一。基於開普勒運動的角動量和機械能守恆,可以給出極座標表示的圓錐曲線方程,這在《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學》[25] 一書裡有詳細的推導。

然而,費恩曼希望從更基本的動力學方程(即牛頓第二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相結合) 出發,用盡可能少的知識獲得行星繞日運行的軌跡曲線。

“一个由行星椭圆轨道引发的探究”

由於在普物力學階段,尚無法探討非線性微分方程的理論解,那麼數值差分迭代求解微分方程就成為不二選擇。

這裡談論的並不是單純的數學問題(若知道了該聯立微分方程組的四個初始條件,就確定了其任意時刻的解),而是:①物理上對初始條件有無限制?

例如費恩曼書中提到了一種初始速度,那麼如何在圖像上判斷不妥的初始條件及帶來的後果?②數值計算有限時間內質點的位移,是用前一時刻的瞬間速度,還是用平均速度?

注意到《費恩曼物理學講義(第1 卷)》中所採用的時間步長較大,因此造成較大的計算誤差,它所給出的橢圓半長軸就不準確等。

另外,數值求解運動微分方程比用守恆律和開普勒第三定律的好處是:完全確定了行星繞日一週所需的時間。費恩曼設計的這個數值計算問題啟示同學們:通過嘗試和糾錯,學會一種探索的創造精神。

“一个由行星椭圆轨道引发的探究”

橢圓是一類非常獨特和精美的曲線。除了數學上可以定出它的幾何特性外,我們可以利用物理方法,求出長軸和短軸兩個端點的曲率半徑。

初學者應牢記在心的是:選擇不同形式的座標系是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除非“問題”強迫你做規定的事情;同時,按照伽利略的經典力學絕對性原理,物理量不隨慣性座標系的變化而變化。

巧合的事情總能發生,你只要在圖形中畫出一些量(這是費恩曼推薦的方式之一) 就立刻明白了。

費恩曼在《物理學講義(第1 卷)》中,沒有使用過多的數學,以體現普通物理的有趣味道;但他也認識到,一些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他們對一些課程(缺乏新意) 失去了興趣。

解決這個矛盾的方式是:“step by step”地引進不可避免的數學,並應用於一些著名的問題。除此之外,別無良策。

:包景東

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