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行星椭圆轨道引发的探究”

“一个由行星椭圆轨道引发的探究”

“一个由行星椭圆轨道引发的探究”

如何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漂亮的椭圆?如何显示在引力作用下,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轨迹为椭圆?—— 物理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既天真又实际。

椭圆曲线可用图钉(在每个焦点上各订一个)、一段线和一支铅笔把它画出来,从数学观点上来看,它是这样一些点的轨迹,从两个定点(焦点) 到其上每一点的距离之和是一个常数。

人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这当然是引力使然,地球尽它所能把自身各部分相互吸引在一起。又由于它绕着由南极指向北极的轴线转动,从而引进了离心效应,而它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在赤道处最大。结果表明:地球应该是一个扁椭球。

“一个由行星椭圆轨道引发的探究”

我们能否从物理上分析行星绕日运动,即能否在一定近似下得出椭圆轨道呢?在大学一年级力学课程中,这是作为开普勒第一定律被大家理所当然地接受。

在费恩曼教学的年代,个人计算机还不像今天这样普及和友好,不妨让学生用数值方法求解微分方程组。所以,新时代的物理学习比费恩曼的“思想实验”多了一个重要工具—— 数值模拟与可视化。

这是三卷本《费恩曼物理学讲义》中为数不多的数值计算问题之一。基于开普勒运动的角动量和机械能守恒,可以给出极坐标表示的圆锥曲线方程,这在《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25] 一书里有详细的推导。

然而,费恩曼希望从更基本的动力学方程(即牛顿第二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相结合) 出发,用尽可能少的知识获得行星绕日运行的轨迹曲线。

“一个由行星椭圆轨道引发的探究”

由于在普物力学阶段,尚无法探讨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理论解,那么数值差分迭代求解微分方程就成为不二选择。

这里谈论的并不是单纯的数学问题(若知道了该联立微分方程组的四个初始条件,就确定了其任意时刻的解),而是:①物理上对初始条件有无限制?

例如费恩曼书中提到了一种初始速度,那么如何在图像上判断不妥的初始条件及带来的后果?②数值计算有限时间内质点的位移,是用前一时刻的瞬间速度,还是用平均速度?

注意到《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1 卷)》中所采用的时间步长较大,因此造成较大的计算误差,它所给出的椭圆半长轴就不准确等。

另外,数值求解运动微分方程比用守恒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好处是:完全确定了行星绕日一周所需的时间。费恩曼设计的这个数值计算问题启示同学们:通过尝试和纠错,学会一种探索的创造精神。

“一个由行星椭圆轨道引发的探究”

椭圆是一类非常独特和精美的曲线。除了数学上可以定出它的几何特性外,我们可以利用物理方法,求出长轴和短轴两个端点的曲率半径。

初学者应牢记在心的是:选择不同形式的坐标系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除非“问题”强迫你做规定的事情;同时,按照伽利略的经典力学绝对性原理,物理量不随惯性坐标系的变化而变化。

巧合的事情总能发生,你只要在图形中画出一些量(这是费恩曼推荐的方式之一) 就立刻明白了。

费恩曼在《物理学讲义(第1 卷)》中,没有使用过多的数学,以体现普通物理的有趣味道;但他也认识到,一些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他们对一些课程(缺乏新意) 失去了兴趣。

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式是:“step by step”地引进不可避免的数学,并应用于一些著名的问题。除此之外,别无良策。

:包景东

图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