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没有饿肚子的大侠

北平没有饿肚子的大侠

北京,从来称不上好吃。

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看法。权力中心北京在美食上打小就是个营养不良的弱势群体。无论来自哪儿的异乡客,在北京相逢时,吐槽北京的早饭、正餐和宵夜,一准儿没错!这几乎成了某种政治正确。

前段时间去看了姜文导演的新片《邪不压正》,刚看了开头一小段,就让人有想聊聊老北京吃食的兴趣。

电影里姜文骑着自行车准备出门打醋。就在大院门口遇上了刚回国的彭于晏,一阵寒暄,扭头解释一句:“就是为了这点儿醋,才吃的饺子!”说罢,蹬车而去。遥遥呼应了全片“就是要讲究”的梗。

这让我想起几位北京朋友为了反驳我们对北京饮食的偏见,举了个醋溜白菜的例子。做这道菜的精髓在于醋必须要沿着锅边儿一圈淋下,这就是“讲究”!

北平没有饿肚子的大侠

《邪不压正》其实是根据张北海先生的小说《侠隐》改编来的。姜文电影里,主角整日飞檐走壁,脚不着地,其实原著是极接地气的。对张北海来说,这是他对北平的记忆,对我来说,这是一首北平风物诗。

主角有点像城市游侠,成天走街串巷,走饿了,就找个小馆,吃点东西。书里讲吃很日常,但正因为就在触手可及的日子里,反倒让人读到便能尝到那滋味。

北平没有饿肚子的大侠

小说里的早餐经常是一套标配:烧饼果子甜豆浆。

烧饼的种类很多,是当时的小吃店主力军,几乎满街都是烧饼铺。厉害的老北京,光靠耳朵听,就能知道一个烧饼的出处。记录民俗的《北京小吃》里有一节专门讲了烧饼的各种“讲究”。

北平没有饿肚子的大侠

做烧饼时要“打花杖”,就是用擀面杖在案板上按固定节奏敲打。刚出道的师傅是“怯打”,用擀面杖一头敲打;老练的高手则只需掐着擀面杖的中间,任其落下,反弹而起,可以发出长短音。相熟老街坊一听花杖的节奏、强弱,就能说出这家烧饼铺师承哪门哪派。摔成片状的面团要先抹麻酱,均分为几个剂子,再揉成球状,这也叫“揉桃子”。这一步关键的是最外层的厚度,烧饼能否酥脆,成败在此一举。烙饼先从没沾芝麻的底面开始,期间压三压,转三转,然后才能放进煤炉里烤。

北平没有饿肚子的大侠

吃烧饼也敷衍不得。一定得趁热吃,最好是夹个焦圈儿,牙齿一口气经历酥香脆,过瘾!

烧饼的黄金搭档是“果子”。要注意,此“果子”非彼“馃子”。

北平没有饿肚子的大侠

果子也叫“油炸鬼”,老北京习惯叫它“油炸鬼儿”或是“油炸(zhi)鬼”。也有人把它恶狠狠叫成“油炸桧儿”,看来是对奸臣秦桧耿耿于怀。相比起威风的名号,这种食物看起来还是有些可爱的,有点像矮胖版油条。《北京土语辞典》里的描述是:“类似油条白面制成长圈形,两股重叠,滚油炸到酥脆……”

北平没有饿肚子的大侠

当你走进一家老北京小店铺,如果点了一套烧饼果子,会做生意的店家十有八九会附送一碗甜豆浆。其实甜豆浆大多是解放后的上位的,在这之前,给烧饼果子做配的是甜浆粥。

北平没有饿肚子的大侠

粳米磨成浆,加水、碱面煮熟,入口细滑,自带清香。比豆浆更实在,却又不见一粒米。

在电影里,我们跟着主角从房顶打量北平。但即便是侠之大者,仍逃不脱一碗豆汁、灌肠、炸酱面的念想。美食这种东西,我想本就不应有所谓鄙视链、三六九等,市井的滋味到哪里都不过是寻常。

北平没有饿肚子的大侠

纽约客张北海笔下的北平其实还是洋气的,如果你想知道时髦人在北平怎么吃,不如点赞这篇文章,也许下回咱们可以一起穿回北平当个美食ic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