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軍糧」——客家米粉,好好吃哦!

客家米粉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三百多年前,客家人用當地的大米作為原料,加水磨成米漿,再經過脫水、臼夯、水蒸、切絲、晾曬、成型等近10道工序,製成一種被稱為“手排”的大米制品。不管是蒸、煮還是炒、炸,“手排”依然保持著細膩晶瑩,散發著米香,配上各色的湯料或佐料,形成適合各地的口味。

大山裡的“軍糧”——客家米粉,好好吃哦!

“手排”還一度成為軍隊喜愛的“軍糧”。在25000里長徵,出發時期,毛主席,周總理、葉劍英總司令等偉人,帶領3萬客家民兵,也就是後來的,工農紅軍第一支隊伍,(紅一方面軍),駐留在客家首府,汀州府時,汀州府的民眾烹煮“手排”來慰勞軍隊。“手排”已經是蒸熟的米粉狀態,類似現在的方便麵,一經開水浸泡,片刻便可加些調料食用,方便而美味,適合行軍攜帶,作為軍糧,部隊因此,開始大量收購。“手排”也由此逐漸演變成今天,家喻戶曉的客家米粉。

大山裡的“軍糧”——客家米粉,好好吃哦!

客家人平和、熱情又有些堅韌的性格,這些特質也體現在一碗米粉之中。客家米粉的製作不加入化學添加劑,而是通過米漿直接成型,結合晾曬形成獨特的口感,米香濃郁。米粉久煮不糊,爽滑中帶些韌性,清水不斷條。

大山裡的“軍糧”——客家米粉,好好吃哦!

據說,在20世紀6,70年代條件艱苦的情況下,芋頭米粉是客家人招待客人最好的美食之一,嫩滑鮮香的芋頭米粉始終刺激著人們的味蕾,甚至成為異鄉訪客在客家最為深刻的記憶。

好了,今天的客家文化,客家故事就分享到這裡了,我們下期節目再見,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