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将聚力打造天府中心国际化顶级商圈,推动形成国际化、时尚化的生活性服务业核心引领区

从2016 开始,成都科学城商业街区陆续开张,如今,已经有近百家商家入驻,结束了成都科学城无商业的现状。

成都科学城商圈,只是天府新区商圈建设的开端。

到2022年基本建成天府中心国际化顶级商圈和“3+N”特色化区域商圈,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与公共服务保障同步到位,构建“15 分钟生活服务圈”,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优质高效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推出并打响“天府生活-Life”新品牌,实现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

到2035年:实现全域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天府中心国际化顶级商圈实现千亿级消费

天府新区将聚力打造天府中心国际化顶级商圈,推动形成国际化、时尚化的生活性服务业核心引领区

打造天府中心国际化顶级商圈,形成国际时尚核心引领区

天府新区将聚力打造天府中心国际化顶级商圈,推动形成国际化、时尚化的生活性服务业核心引领区。实现天府中心国际化顶级商圈“做强三个定位,发展三个领域”,充分体现天府中心国际化顶级商圈的“天府味·国际范”。

天府新区将聚力打造天府中心国际化顶级商圈,推动形成国际化、时尚化的生活性服务业核心引领区

三个定位

在商业零售方面

依托天府新区超高层地标性建筑、万科国金中心、美丽汇等项目载体,发展新零售促进新消费,以流量经济牵引新零售商业发展模式,通过商业内容物的增加促进流量经济发展。

在会展博览方面

全面增强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功能,加快建设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全力申办引进国际性展会项目,努力提升现有品牌展会国际影响力。加快发展围绕会展产业链的高端生活性服务业,构建“一带一路”会展新地标,将“夔州大道景观轴”打造成“会展博览轴”。

在艺术展览方面

依托雪莲堂美术馆、保利中心等项目载体,把握人民生活追求向“精神愉悦”的转变,大力发展艺术创作、艺术展览、艺术拍卖等,实现艺术展览高雅服务、智慧服务、共享服务。

三个领域

发展三个生活性服务业增值领域,引领消费新热点。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天府中心位于天府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双机场中间地带的叠加优势,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体验、跨境商业三大生活性服务业增值领域,引领消费新热点。

在文化创意上

以天府文化为内核,沿 “两廊一轴”商业主线,集中发展附加值高、原创性强、成长性好的文化+创意、时尚、音乐等项目。

在旅游体验上

依托天府中心连接两大国际机场的地铁枢纽,建设旅游文创商务平台,整合大型旅游集团、航空公司和景区总部等,形成国际旅游、省际旅游、省内旅游游客集散中心。

在跨境商业上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力推进天府中心发展开放经济,促进聚集跨境贸易、离岸结算等项目,引进跨境电商、保税商业、“海淘”等体验消费中心和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3+N”生活性服务业新场景,推动服务供给多样化

绕着兴隆湖一圈,成都科学城商业街从无到有。到如今,近百商家入驻。据悉,天府新区将以天府中心国际化顶级商圈为核心,重点打造成都科学城、天府·鹿溪智谷、锦江麓湖3个特色化区域商圈,全面布局N条特色街区,打造“3+N”生活性服务业新场景。

天府新区将聚力打造天府中心国际化顶级商圈,推动形成国际化、时尚化的生活性服务业核心引领区

在成都科学城片区: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形成“以环串点”的成都科学城特色商圈布局,促进聚集科技创新、科技体验、智能娱乐等项目,打造以科学为标识的高技术服务业特色区域商圈。

在天府·鹿溪智谷片区:以独角兽岛为引爆点,沿智谷绿道,形成以视线通廊“多线辐射”的天府· 鹿溪智谷特色商圈布局。紧跟新商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趋势,吸引名家名人名企名品入驻,打造以新经济为标识的高新技术特色区域商圈。

在锦江麓湖片区:将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休闲、旅游、度假等为引领,促进顶级度假、休闲娱乐、美食餐饮项目集聚发展,培育智能服务、绿色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新形态,打造以商旅目的地为标识的生活性服务业特色区域商圈。

市民至上,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

按照市民至上的城市逻辑,聚焦社区居民日常需求,天府新区坚持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保障同步推进。打造麓镇、戛纳湾等N个特色商业街,建设功能完善、覆盖全域、布局均衡的“15分钟生活服务圈”,推动生活服务便利化。

天府新区推广“O2O+社区” 模式,合理布局社区商业网点,发展社区智能零售,支持生活性定制服务,开设24小时便利店和24小时快递自助服务等。

同时,推进“互联网+社区”建设,以“智慧社区”建设为载体,以共享服务为导向,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加强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功能集成,依托线上线下一体化、便利店、银行网点等建设便民服务生态圈,提供政务服务、水电气缴费、交通充值等功能。

推动绿色服务发展,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系统等为载体,整合城乡绿色资源和碎片化生态资源,构建绿色消费应用场景,植入体育、文化、休闲等活动空间,培育生态旅游、体育赛事、植物创意、户外交流等绿色消费业态,打造绿色消费生态圈;增加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发展绿色餐饮、绿色交通等,引领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