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嬰兒的玩具要具備5個特徵

寶寶天生愛玩玩具,但是你想過玩具也是一種工具嗎?如何讓玩具促進寶寶的發育,只需符合5個特徵即可。

懂得使用工具成就了人類

人類區別其他物種的重要標誌是會使用工具,經過進化逐漸發展出各種工具:槓桿、錘子、斧子,還有極大擴展我們能力的電腦。科學家通過觀察發現一些靈長類動物也會使用工具,比如一隻黑猩猩把一根稻草插進白蟻窩裡,然後把稻草上的白蟻當點心吃。那根稻草就是一個工具,因為沒有它,猩猩就吃不到美味。

小嬰兒的玩具要具備5個特徵

而人類使用的工具會更復雜,縱觀整個人類發展史,我們的祖先和現代人已經制造了很多複雜的工具,而不是像猩猩那樣簡單地利用一根稻草。

對手的使用讓寶寶更好的成長

人類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完全歸功於一個了不起的器官,那就是我們的手。在一本名為《手》的書中,神經學家Frank Wilson提出了一個強有力的觀點來證明手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人類的手擁有非凡的構造,我們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除非手受傷了,我們才能感覺到它,手和大腦一樣是人類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擁有讓大拇指向內彎曲的能力,能讓大拇指與食指捏合,從而實現對一個物體的抓緊,這就是人類脫離其他靈長類動物的重要環節。

Wilson還特別強調:父母和老師幫助孩子學習的最好方法就是“為那雙靈巧的手而努力”。

為了證明這一建議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做一個小實驗:觀察一個寶寶。

小嬰兒的玩具要具備5個特徵

寶寶很小的時候手就可以活動,一旦具有一定能力後,寶寶就會做以下動作:抓、握、搖、吃手,把一個東西從一隻手放到另一隻手上,或者把東西扔出去。最早的這些動作都是由手獨立完成的,但很快你就會發現,看似隨意的手部動作會與眼球運動協調起來,而眼球運動又會與不同聲音或不同感覺聯繫在一起。

手是大腦發育過程中開發的一種工具,因為手在協調所有感覺和行動,以及在大腦不同區域之間建立聯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手是一種工具,但是手本身也需要工具的。

幸運的是,小寶寶不用再經歷設計和製作工具的過程了,幾個世紀以來,慈愛的父母已經注意到寶寶的小手對於抓取和控制的慾望,並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東西來滿足這種慾望,而這些東西就是我們所說的玩具。

雖然玩具對稍大點的孩子來說更重要,但處在嬰兒期的寶寶則更需要玩具。那麼,寶寶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工具”呢?寶寶的工具至少要具備以下5種特質:

1、要足夠安全

這是顯而易見的,玩具必須是安全的。對於小寶寶來說,玩具要夠大才不會被寶寶吞下,也不能用有毒材料製成,更不能易碎易損壞。

要提醒的是:即使玩具製造商對玩具質量非常重視,但是你在挑選玩具時還是要多多注意。

2、要有可操作性

寶寶的玩具應該適應他年齡段的可操作性,寶寶首先要“看到”玩具是有用的,比如說搖鈴,然後才能發現這玩意“幹什麼用”。

寶寶出生後,握拳反射會一直持續到3個月大,然後他才會主動碰觸物體,所以在3個月大之前,寶寶總想手裡攥個東西,他的手指還不能靈活運用,所以早期理想的玩具只要滿足他握緊就可以了。

一旦握緊了,寶寶就會看玩具,搖玩具,放嘴裡嚐嚐,然後感到非常興奮,然後再嘗試做其它動作。一般到8-9個月大時,寶寶就可以做拇指、食指捏合動作了,那時候就可以給他換其它玩具,比如積木、圓環、大珠子等。

3、能提供多種感知

其實很多玩具都可以提供多種感知,如果玩具能自己動(由馬達帶動),寶寶可以觀察它(視覺),比如搖晃搖鈴,寶寶可以聽到(聽覺)。而且玩具還能擴大感知範圍,比如聲音可以是洪亮的或者柔和的,可以是動聽的或者刺耳的;而視覺刺激可以讓寶寶看到物體的形狀、顏色、質地。

4、要有互動性

就是說寶寶一定要做一個動作才能讓玩具動起來,比如,搖晃搖鈴才能發出聲音,用手推球才能滾起來,按一個按鈕玩具才能動起來,這種互動性玩具就給寶寶一種力量和成就感:原來我做一個動作就能讓這玩意動起來。這種成就感能促進寶寶發育。

5、令人安心的

當寶寶由於某些原因產生了焦慮,那些柔軟的、可愛的、毛茸茸的玩具可以讓寶寶得到安慰,當然,這種玩具對於我們成人來說一樣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