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很多「雷」掉的P2P,想告訴你這些

我看了很多“雷”掉的P2P,想告訴你這些

兩個月前,我是一個P2P小白,我看了很多“雷”掉的平臺。

注意,這些平臺不是因為我看了它才雷的,是因為它雷了我才去看它的。

這個“雷”呢,也不光光是跑路失聯,還有清盤、展期、逾期等等。

01

初相識是在六月初,那時的網貸行業相對平靜,討論最多的聲音是,備案到底能不能在六月底落定?

那時候,平臺還不流行跑路,一般選擇清盤的方式“良性退出”,所以當看到有平臺逾期、清盤、暫停運營,都覺得是大事,畢竟不是天天有。

到了6月中旬,備案延期基本確定,出問題的平臺漸漸變多,尤其是唐小僧和聯壁金融接連爆雷,把雷潮提前推向一個小高潮,什麼五星財富、小金袋、錢媽媽、鹹魚理財、賢錢寶、管家金服、卓金金服、米袋計劃、i財富等等一大批你聽過或沒聽過的平臺接連出問題。

據第三方數據不完全統計,6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有八十多家。

我看了很多“雷”掉的P2P,想告訴你這些

這些平臺大多有一個特徵,上它的官網查看信批、合規情況,查查背景,就能發現一些問題

比如備案要求的銀行存管、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等,很多平臺是沒有的。

一些平臺還流行宣傳國資背景,以此增信,但你穿透股權看發現它是個偽國資,經過幾層投資,背後的國資大佬只是象徵性的佔了點股。

還有信批情況,待收、逾期等重要數據不提,倒把投資人的星座、地域、年齡情況摸得門清。

還有大家比較關注的收益情況,中國銀監會主席郭樹清說了,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10%要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你圖人家15%甚至20%的收益,自然就要擔更高了風險了。

甚至一些官網的排版、設計讓你感覺它在鬧著玩,官方通告裡甚至還有錯別字。

還有平臺的產品標的情況......對不起,那時候太年輕,覺得已經看到這麼多問題了,沒必要看標的,反正自己是不會投的。

02

事實證明,確實是我太年輕,隨之而來的7月,出問題的平臺到達另一個高峰。

據不完全統計,7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218家。以前覺得清盤是大事的我,現在看到跑路的平臺都覺得稀鬆平常。

重要的是,出事的平臺在慢慢變大,再按之前的套路去官網查看,看不出任何問題,甚至會覺得它是一個遵紀守法的小寶寶

比如,驚掉大家下巴的投之家,官網各項運營數據披露完整,除了銀行存管、等保三級等,還是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員單位,大大小小獲取了9項榮譽證書。根據官網標的顯示,年化收益也集中在7%-10%的區間。

我看了很多“雷”掉的P2P,想告訴你這些

說到底,合規備案情況、信批情況、以及什麼榮譽等,這些就是要拿出來展現給我們看的。如果一家平臺面子功夫都做不好的話,能力堪憂;但一家面子功夫做得很好的平臺,也不能說它就是沒問題的。

根據網貸平臺信息中介的定位,P2P的作用是在投資人與借款人之間搭起橋樑,所以關鍵應在於借款方資質,平臺的風控,項目設計等。

而銀行存管、等保三級、信息披露等合規備案情況是否達標,是有照駕駛與無照駕駛的區別。

目前市場上正常運營的平臺數在1600家左右,業內人士預測,P2P平臺最終留下的可能只有一兩百家。所以,那些考不上“駕照”的會被慢慢出清。

資產端和風控才是P2P平臺最核心的東西,這兩項對於我們投資人來說卻是最難看清楚的。你沒有辦法主觀判斷平臺的這些借款方資質如何,更無從鑑別真偽。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後來的一些平臺取得了各項資質,信批良好,就是出問題了。也許是借款方因為還款能力或信用問題不還錢了,也可能是這些借款方本來就和P2P平臺有利益關聯在。當然,也有平臺自己做理財計劃產品、導致期限錯配的問題。

我看了很多“雷”掉的P2P,想告訴你這些

P2P平臺的提供信息、撮合交易的運營模式,讓借款方和投資方會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

投資人也不用過分擔心這個問題,百行徵信已經上線,開業在即,以後平臺有更多的徵信數據作為參考,可以去挑選資質相對較好的借款方。

另外,當合規備案完成,資產端、風控、收益等將成為平臺重要的競爭力。在嚴監管和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平臺們為了獲客和生存,也不敢在資產端放水,這將帶來一個更健康的市場環境。

雖然道阻且長,但也是來日可期。

寫這篇文章的意義在於,我們做一個投資決策時,不能因為平臺宣傳的所謂高收益、國資背景、銀行存管、明星代言等作出決定。畢竟錢是自己的,要對自己負責,別人為你提供了一個投資渠道,而你要把這些渠道集中起來,靜下心來好好研究對比,選出適合自己的投資

有任何理財方面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