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加金服」P2P「抓鬼」遊戲,網貸的腰杆何時硬起來

我們著重關注這樣兩個問題,一是內鬼的危害究竟有多大?二是平臺“抓鬼”之難,究竟難在哪裡?

內鬼的危害,絕非金錢損失這麼簡單

在一般的觀點看來,P2P平臺出現內外勾結的現象,影響的無非是逾期率、損失的無非是金錢罷了。以騙貸為例,在騙貸模式下,借款人要麼是資質很差,需要經過特殊的包裝才能通過平臺的授信審批程序;要麼是借款人資質還可以,但內部工作人員利用職責之便發放遠超過審批額度的授信金額;要麼借款人本身便是虛構,利用內部工作人員提供的風控漏洞騙過審批程序,獲得貸款。

無論是哪種情況,騙貸模式下申請人的貸款的償還幾率都非常低,基本是放一筆損失一筆,若大規模的騙貸現象發生,甚至可能導致平臺的破產倒閉。

誠然,金錢損失已然讓平臺大傷元氣,但通常不會致命,真正損害平臺運營根基的卻並非金錢損失,而是業務文化的變形和異化。

騙貸模式下申請的貸款,內鬼通常會獲得一定比例的提成,若僅僅是美化借款人資質,一般提成在10個點左右;若借款人本身便屬於虛構,則提成比例通常在50%以上。意味著,騙貸模式下10萬元的貸款,業務人員可賺取1-5萬不等,基本超過了一個月的工資收入,於是乎,這些業務人員會越來越有動力去做騙貸模式業務,便有了一系列的衍生影響。

對正常渠道申請的借款人而言,由於不能給內鬼們創造額外的收益,在貸款申請上通常會受到有意的打壓。通常情況下,平臺的放貸額度是有限的,所以內鬼們會有意壓縮正常借款人的審批額度,保證騙貸模式下有充足的額度供應。個別情況下,除非特別優質的借款人,內鬼們甚至會對正常借款人採取粗暴拒貸的做法,即無論你優質與否,一律拒貸。

對於正常做業務的業務員而言,不知道的還好,若知道內鬼們所為,只是基於害怕或職業道德而不敢參與其中,其工作積極性所受打擊也不難想象。畢竟,辛辛苦苦工作一個月趕不上別人“輕輕鬆鬆”放一單的收入,著實煎熬。而大多數情況下,正常做業務的業務員數量會越來越少,而內鬼業務員的數量則會越來越多。

對於平臺而言,不僅風控機制失效,面臨巨大的不良風險,而且業務層面的激勵機制某種程度上也失效了。試想,內鬼業務員會在意你精巧的績效機制下那多出來的三五千嗎?而正常做業務的業務員也已經心灰意冷、內心糾結不已,怕也沒多大幹勁了。此外,由於正常渠道的借款人受到打壓,自然會流失到其他平臺,從客戶結構上看,騙貸客戶比重越來越高,平臺距離倒閉還有多遠的路呢?

最後,對於內鬼業務員自己而言,在不考慮法律或其他風險的前提下,真的便是最大的“贏家”嗎?當然也不是,習慣了賺快錢模式,這些業務員也就失去了續作正常客戶的能力,其命運便如蛀蟲一般,一旦被平臺開除或所在平臺倒閉,除非找到新的寄主,否則已經沒有謀生的能力。而且,既便轉換職業,這段經歷也徹底磨滅了他們的職業責任感,在新的職業道路上也很可能再次走上投機鑽營的道路,直至東窗事發。

可見,內鬼模式下,其實沒有真正的受益者。

大事化小,平臺的腰桿為何硬不起來?

問題來了,騙貸行為的危害如此之大,平臺難道就聽之任之嗎?當然不是,不過,除了把涉事員工開除、及時止損外,其實也沒有更好的處罰辦法。由於平臺層面不願過多追究,很多時候類似的案件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對涉事員工而言,通常情況下,換個平臺找到新的寄主,又是一條“好漢”。有時候,涉事員工甚至會精準控制“東窗事發”的時間,提前離職,離開是非之地。

那麼,為何多數平臺不願追究呢?大概有兩方面的顧慮。

一是“家醜不可外揚”,擔心影響自身的品牌形象。畢竟,P2P行業的聲譽基礎本來就很差,如果再爆出類似的“內部醜聞”,基本上就沒辦法向信心脆弱的投資人交代的。到時候,投資者信心不穩,恐慌情緒蔓延,很可能資產端的問題尚未爆出,資金端就先出大問題了。

二是“拔出蘿蔔帶出泥”,擔心牽扯出自身的“不合規”經營行為。畢竟,在2017年之前,P2P行業要麼處於無法可依的粗放奔跑、野蠻增長階段,要麼處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集中整治階段,多數平臺都未能真正實現合規經營,既便整改情況較好的平臺,在早期發展階段也難免存在這樣那樣的違規操作。所以,某種程度上平臺也怕與“內鬼們”撕破臉,只好息事寧人,放他們一馬,希望從此江湖一別、永不再見。

所謂“打鐵還的自身硬”,P2P平臺自身的腰桿不硬,在處置內鬼問題上也就難免前怕狼、後怕虎,結果便是,雖然行業內部分平臺飽受內部欺詐之苦,但在公開渠道上卻鮮見相關新聞曝光;內鬼們也從一家平臺跳到另一家平臺,重複著碩鼠的故事。

當然,吃一塹長一智,除了開除涉事員工外,平臺們普遍會針對性地修補規則漏洞。而考慮到任何規則在內部人眼中都有漏洞,部分平臺更是選擇徹底關閉涉事區域的業務,退出這個市場。

相比之下,銀行在處置類似內部欺詐性問題上腰桿便硬氣很多,儘管也有“家醜不可外揚”的顧慮,但銀行在機構層面並不面臨合規問題,也就不怕問題“鬧大”。同時,關於銀行從業人員行為規範已經有了完善的監管制度,大多數問題都能做到有規可依,對於問題員工的處置,實在是輕車熟路了。

走到陽光下,對“內鬼”說不

隨著行業集中整治的順利推進,網貸平臺的合規情況有了質的提升,在合規層面,網貸平臺的腰桿已經硬了很多。今年以來,也先後有一些內部欺詐事件被爆出,走入到陽光下,某種程度上,網貸平臺已經不怕事情鬧大,這是件好事。

與此同時,隨著大數據風控模型的不斷進化與完善,規則本身已經逐步脫離了單個核心員工的“掌控”範圍,想利用所謂的“規則漏洞”作案也是難上加難了。

不過,網貸行業也好,消費金融行業也罷,機構層面的風控水平一直存在著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大平臺逐漸向好的同時,部分小平臺依舊遭受著內部欺詐之苦。要根治這個問題,除了平臺自身努力外,終究還是需要外部力量介入。深圳上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從業人員違規違紀信息共享平臺”,希望是個好的開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