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又幹了件不要臉的事兒,每一個中國人應該了解一下!

近,美國又幹了一件不太要臉的事兒,

把一隊要去開學術會議的中國科學家集體拒籤,擋在美國國門外。

這事兒得從一顆衛星說起。

這衛星叫“張衡一號”,是我國一顆人造衛星,其研發歷時十年,於今年2月發射。質量為730千克,設計壽命為五年。

它覆蓋範圍廣、電磁環境好、動態信息強、無地域限制,將開展全球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現象的監測,可以為國家安全、航空航天、導航通訊等領域提供空間電磁環境監測服務。

但是,在近日舉辦的世界空間科學大會中,這場國際上空間科學界規模最大、最為重要的學術會議上,中國研究團隊本該分享“張衡一號”的初步研究成果以及數據共享方案。

畢竟,其研究成果能造福全球範圍內,對地震監測預測、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的科學研究。

所以,“張衡一號”研究成果分享是這次會議其中一大分會場。這個分會場橫跨三天,大大小小的會議加起來超20小時。

但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主辦方卻在開幕前五分鐘宣佈,中國科學家將集體缺席。

原因很簡單——

中國的科學家們都沒有拿到簽證,去不了美國(說法來自“張衡一號”的首席科學家申旭輝)

所以,敢問主辦方:中國科學家不在,“張衡一號”這一part,你們講個啥啊?

世界空間科學大會(COSPAR)今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舉辦,約有2200名科學家出席。作為空間科學界規模最大的國際會議,COSPAR在全球學術界可以說是舉足輕重。

中國團隊則是這場會議的重中之重。

“張衡一號”分會場跨7月15日、7月16日、7月17日三天,每天都排滿了大大小小由不同中國科學家帶領的會議。

更重要的是,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NSSC是這次峰會的青銅級贊助商。

也就是說,在這樣一個受到中科院贊助的學術會議上,中方卻只有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一人在場,而且是作為獎項“趙九章獎”的頒獎人出現。

中方其他人都因被拒籤沒能來到現場。

據觀察者網稱,COSPAR秘書處在郵件中表示,無法得知與會人員的缺席原因

直到最後,美國大使館和美國簽證服務中心也沒有給出明確回應。

據Spacenews報道,中國月球和空間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於國斌於去年3月計劃前往美國作關於中國開發月球和火星計劃報告,但他卻遭到了美國大使館拒籤,詢問拒籤原因的郵件也並未得到回覆。

許多美國與會研究人員對大使館作法非常不滿——他們認為於國斌這次報告對科學界太重要了,而這樣的政策和限制,對科學界來講就是一場災難。

其實這種事由來已久。

2011年,受僱於美國航天局蘭利研究中心的一名中國人,在回國轉機時被捕,國會議員沃爾夫向媒體大肆宣傳被捕人員攜帶著“大量無權支配的信息技術”。

可笑的是,他們最終沒有找到任何證據,而只是稱這位中國人的電腦裡有“黃色電影”

儘管沒有任何證據,沃爾夫仍然憑藉這個事件,推動了國會出臺禁止與中國進行航天合作等內容的相關立法,這個條款最終出現在由奧巴馬簽署的2011年財政年度開支法案中。

儘管這個條款在法案中極不起眼,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兩年後,在第二屆開普勒科學會議中,NASA拒絕了六名中國籍研究人員——其中,還包括在美工作的中國科學家——參加一場國際天文學術會議。

開普勒會議的合作人之一艾倫·博斯抗議:“

這不是科學,而是政治。”

許多美國科學家對此感到憤怒,認為中國籍的科學家們受到了歧視,紛紛以退出的形式表示抵制。

美國為什麼那麼抗拒中國研究人員?從不帶中國玩?

有人調侃了:是因為給了一根釘子、中國人就能仿造出一架戰鬥機的種族天賦嗎?

有意思的是——華盛頓郵報在今年六月初也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正挑戰著美國在科學界的霸主地位》

文章中稱,越來越多研究學者願意來到中國。

中國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資源、更雄厚的資金以及更多的機會。最重要的是,他們感到科學研究在中國得到了極大的重視。不僅如此,赴美留學生們受國內環境的吸引也紛紛回到了國內。

在文章中一名科學家從

耶魯離職來到了北京,他表示,中國是全球最適合做研究的地方。

儘管美國現在仍是世界上科研支出最多的國家,但中國的科研經費已經排居第二,並有望在年底趕超

中國有世界最強的五百臺超級計算機中的202臺,比美國還要多出60臺。

按照文章作者的思路:中國科研界的快速發展不得不讓美國警惕起來,build a wall of science。

難道為了防止競爭,美國除了墨西哥難民牆之外還要再造一面中國牆?

何必呢。

正如此前呼籲抵制開普勒會議的牛津大學天文學家克里斯·林托特所說的:

科學本應是一個對所有人都開放的舞臺,以國籍為由而禁止他人參加,這違背多年的規矩,讓我們一路倒退回冷戰時期的俄羅斯和西方科學家的戰爭會議。

儘管科學家有國界,但同樣是擁抱人類的星辰大海,科學難道還有了國籍之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