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上的芭蕾

每個人都有心目中的英雄偶像,我也不例外。

特別是對能爬樹、能爬峭壁岩石的人,我從小就很敬佩。因為我的父親就是其中一位,雖然他的爬樹、爬峭壁的技能只是為了生存、為了養活我們一家老小,但他卻是我心目中非常崇拜的英雄之一。

峭壁上的芭蕾

記得缺衣少糧的年代,父親憑他瘦小的身材和麻利的爬樹、爬巖壁的技能,總能給我們全家帶來山野美食,讓我們把飢餓的肚子填飽。野果、板粟、米珠子熟了,他帶上我母親走進大山,爬上20、30米高的野果樹、板粟樹、米珠子樹,用手和腳搖動,熟了的野生板粟球、米珠子球等嘩嘩落地後,他和我母親便一粒一粒把野生板粟、米珠子撿入袋中,回到家中想盡法子做成豆腐和米糕。巖耳長成朵串串時,他會用山滕做成爬巖壁的工具,在峭壁的岩石上把茂盛的巖耳收入揹包裡,讓我們品嚐那來自巖壁的絕佳美味。

峭壁上的芭蕾

正是父親用這種技能,讓我認識到了在那年那月生存的艱辛,讓我感受到了在大山深處生活要擁有這種技能的渴望。我不知道,父親是怎樣練就了這一身技能的,但爺爺肯定沒教過他,因在他十五、六歲時,爺爺因一場大病就走了。後來,我想父親肯定是被生活困境所逼而練就的,因爺爺去世後,奶奶也帶著小叔改嫁了,留給他的就是要憑自己的手腳來換取生活。我深信,我的父親練就這本領定是摔出來的。

峭壁上的芭蕾

後來,我走出大山,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一名海軍戰士。這時,我才知道,攀巖是一項極限運動,是部隊裡的一個必備軍事訓練科目。我才知道,1974年這個項目被列入了世界體育比賽項目。我才明白,這一富有刺激和挑戰的攀爬項目能深受廣大青少年的青睞,進而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普及,原因是這項運動利用了人類原始的攀爬本能,藉以各種裝備作安全保護,在各種高度和不同角度的巖壁上,連續完成轉身、引體向上、騰挪甚至跳躍等驚險動作,把健身、娛樂、競技等等刺激而又不失優美的攀爬技能展現得淋漓盡致,故而被全球攀巖迷們稱為“峭壁上的芭蕾”。

峭壁上的芭蕾

10多年前,轉業到地方體育部門工作後,因宣傳工作需要,與攀巖這項運動項目結下了緣。結了緣,必須瞭解這一運動的過往。於是,我走進了史冊,瞭解到人類最早的攀登記錄,是公元1492年法國國王查理三世命令Domp Julian de Beaupre,Captain of Montelimar去攀登一座高度為304米、名為Inaccessible的石灰岩塔。據記載,當時他們是帶著簡單的鉤子和梯子,憑著經驗和技巧而成功登頂的。後來,這座山被命名為Mt.Aiguille,而那次攀登就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有記錄並使用裝備進行攀爬的攀巖事件。也瞭解到,攀巖運動在歐美、前蘇聯及亞洲的日本、韓國相當流行,當今世界攀巖水平數歐美特別是法國與美國最高,其中法國在人工巖壁領域上佔優,美國在自然巖壁領域上稱強。而在亞洲攀巖領域中,日本、韓國水平較高,他們有些選手已達到世界水平。至於中國大陸、香港及臺灣的水平大體相當,同屬亞洲中流水平。

峭壁上的芭蕾

然而,真正零距離目睹世界頂尖高手在難度攀巖和速度攀巖上的跳“芭蕾舞”,是今年剛剛在亞洲第一攀巖場一一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攀巖場舉行過的2017國際攀聯中國攀巖公開賽。這是國際攀巖聯合會和廣州市人民政府聯合打造並首創的頂級賽事,也是一項連續6年將在廣州舉行的品牌賽事。本次賽事設有男、女難度、速度、攀石6個項目的比賽,讓我有福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近100名頂尖攀巖選手在人工巖壁上舞蹈的精彩場景。其中,亞尼婭·甘布萊特、弗拉迪斯拉瓦·德蘭、尤莉婭·卡帕琳娜、千忠源等各單項世界排名前十的大神級選手的比賽,讓我更是開了眼界,感覺這不是一群人在比賽,而是如同一群猴子在娛戲。那場景、那速度、那節奏、那掌聲,置身其間,無不被這些高手們嫻熟超凡的攀巖技能深深折服,也終於從中讀懂了刷屏微信朋友圈的那個“巖壁上的猴子”點讚的含義,理解了啥叫"峭壁上的芭蕾"的內涵與外延。

峭壁上的芭蕾

攀巖,人類原始攀爬的本能;攀巖,父輩們那年那月生存的技能;攀巖,當代人健身運動的項目;攀巖,世界頂級高手交流的平臺;攀巖,架接世界各國間友誼的橋樑。

峭壁上的芭蕾

攀巖, "峭壁上的芭蕾" ,明年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攀巖場的相約,你的舞蹈速度會讓多人折服, 你的舞蹈雅姿會讓更多人喝彩。

峭壁上的芭蕾

攀巖,我們明年再會。

峭壁上的芭蕾

作者簡介:族人才俊,真名陳建族,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人,苗族,廣東散文詩學會會員,廣州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解放軍生活》《中國作家網》《人民海軍報》《海軍文藝》《中國國家地理》《黃金時代》《人之初》《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廣州文藝》等,數十篇作品獲國家、省、市各級獎勵,數十篇作品入選相關寫作書籍作為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