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羣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天曠地廣,人在何方?

站在新疆棉田邊緣,看無邊的棉田與天相連,真為那些採棉工絕望。這麼多棉花,何時才能摘完呀!

然而,看他們,像螞蟻一樣,忍耐著太陽直射的灼熱,彎腰摘,跪下摘,循環往復,不願歇息一會兒,只為在夕陽下,能背一包一包山一樣的棉花過鎊裝車。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攝影師王旭哈密拍棉農:一群女人微笑著收穫這個秋天的眼淚

那是怎樣的一種辛苦。

手指扎破,膠布貼上,再扎破,一雙手都是滿滿的傷疤。

腰痛,膝蓋痛,已是採棉工的職業病。

而更深的傷痛不在身上,而在心裡。

夫妻兩地,子女難見,親情被割離,一家人在一起融融的歡樂,在這個時期,是一種夢想,甚至連這種夢想都沒有機會生成。披星而出,戴月而歸,吃過一頓四塊錢的大鍋飯,倒頭便睡了,夢也被沉重的勞作壓縮到黑暗的睡眠中。

然而,就這樣一群人,當鏡頭對準他們時,他們是歡笑的。

每一個人,每一人鏡頭,你看不到他人愁苦。

笑,那是怎樣一種笑!

舒心,有人關注他們,他們笑得很燦爛。

踏實,掙錢供孩子上學,上大學,上研究生,上博士,他們為子女的未來笑得很沉穩。

自豪,多摘棉花多掙錢,在家裡有地位,大家看得起,他們為自個喝采驕傲地笑。

在他們的笑容裡,可以看到人類生存繁衍的堅忍力量。

為了生存,可以十多個人擠一間十多平米的破宿舍,可以吃不帶渾腥水煮出的廉價飯菜,可以一天不停手地工作十二三個小時……

“別小瞧俺拾花,俺供出了三個碩士呢!”

“咱吃這苦,就是不想讓孩子再吃這苦,讓他們有出息。”

笑語盈耳,讓人只感到天地不仁,人為至仁。

在他們的笑容裡,可以看到推動共和國崛起的磅礴力量。

如果將鏡頭拉開去,把像採棉工一樣打工者放到歷史的座標上觀察,這些人又是怎樣的偉大——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些農民為了更好地生活,打破戶籍限制,走四方,出苦力,還要擔憂被抓住遣返。到1986年,中央一號文件開了口子,允許農民自理口糧進城務工經商,井噴式的農民工離鄉打工浪潮,打開了中國崛起的壯麗畫面,東部沿海地區鄉鎮企業的崛起,外商看到中國人低廉的勞動力,加大投資,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加工廠……人口紅利推動中國長達四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

不顧健康的受損,不顧親人分離,他們追求幸福的腳步,踏石留印,一步一步,拉著一個家庭走向富裕;一步一步,拉動著共和國走向強大。入海的蛟龍,昇天的飛船,都是由這些最基層的勞動都肩扛出來的。

棉花收盡,大地蒼涼。採棉工迴歸故鄉,而他們的笑容,他們辛勞的汗水,依舊沉在冰封的田野裡孕育著一個燦爛的春天。

此文字和圖片獻給勤勞善良的女人們,獻給生養我們的母親。獻給那條像母親一樣的河------

2018.4.9

攝影王旭簡介

80年代起開始從事攝影工作90年代歷任廣告公司藝術總監導演電視臺編導。2010年起擔任電影製片人導演等職務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