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刺字」這事有嗎?所有當事人都說不知道,始作俑者原來是他

我們都聽過劉蘭芳講的評書《岳飛傳》吧?書中的岳母刺字的故事,讓人聽了熱血沸騰,岳飛的愛國精神讓人肅然起敬。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在歷史上卻查無依據。

我查閱了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那麼,岳母刺字的故事從何而來呢?

“ 岳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雲:

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精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這是“刺字”最初的出處。元人寫的宋史,無非是講宋人有這樣的牛人都滅亡了,言外之意此乃天意也。

“岳母刺字”這事有嗎?所有當事人都說不知道,始作俑者原來是他



岳母刺字的故事梗概是這樣的, 岳飛的母親姚太夫人,古代四大賢母之一,(四大賢母:戰國時期的孟母、三國的陶母、北宋時期的歐母和岳母)。她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一時之間被傳為佳話。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師從武學大師周侗,學的一身好功夫,一杆瀝泉槍神出鬼沒,學成後岳飛投軍抗遼。

不久岳飛父親病亡,岳飛退伍還鄉守孝。三年過後,大約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岳飛慷慨激昂的說道。

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岳飛解開上衣,露出愈發健壯的脊背,請母親下針。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好字,然後用繡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

母親的話和行為激勵著岳飛。岳飛投軍後,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為軍中頭目。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讚他“智勇才藝,古之良將也”,後來岳飛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為歷代人民所敬仰。

至明代中葉,岳飛的故事開始廣為流傳。明成化年間創作的《精忠記》,也僅提及岳飛背有“赤心救國”字樣。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木的《武穆精忠傳》記有岳飛見湯陰家鄉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自勉和勉人,乃去錢請工匠在背上深刺“盡忠報國”四字。

明末,由李梅草創,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內稱:“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如若這樣,“盡忠報國”是岳飛成為大將後,命部將張憲刺的。和岳母刺字沒有關聯。

“岳母刺字”這事有嗎?所有當事人都說不知道,始作俑者原來是他


“岳母刺字”詳細記述是在清乾隆年間,杭州錢彩評《精忠說岳》書中,該書第22回,回目“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

內容為,岳飛不受楊麼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後還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岳飛,倘若一時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會毀於一旦。於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岳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

該書敘述岳母刺字時,先在岳飛脊背上,用毛筆書寫,再用繡花針刺就,然後塗以醋墨,使之永不褪色。描述得具體而詳細。

但有些學者認為,紋身刺字是一門特殊技術,有嚴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絕非一般常人能做到的。岳母姚太夫人乃一家庭婦女,不可能具有這種技藝,顯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傳記中有岳飛背上刺字的記敘,加以想象發揮,藝術加工構造的。

因此,岳飛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誰之手刺的?尚是個難解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