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文章《七夕,中国女子的节日》—姜维群

七夕,中国女子的节日

—— 姜维群

今日头条/中国好文章《七夕,中国女子的节日》—姜维群

戊戌七夕欣缘道人得联:

  • 只因七夕,相思三百六十四;
  • 唯得真爱,不管三七二十一。

古代没有“三八妇女节”,但是,七夕就是中国女子节日。在这一天,年轻的女子们都要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然后聚在一起,把瓜果陈列在庭院里,跪拜天庭,祷告乞巧。再有就是用七色线穿七孔针比赛,还有把碗中放进水,针放在里面会浮在水面上,透过日影求“巧”。到了晚上,当然抬首望天,指点织女星牛郎星,最后在葡萄架下窃听织女牛郎的悄悄话。

这样的一天,对于劳劳碌碌终日的旧时女子来说,的确是轻松幸福的一天。但是,为什么古代专门辟出来一天给年轻的女子呢?实际上,这是对女子相夫教子技能的意识教化,必不可少的。

牛郎织女是一对恩爱夫妻,还是一对劳动模范,特别是织女应该是既能干手又巧的仙女。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织得一手好天锦,每天绚烂的云彩就是织女的杰作。后来天帝看到织女太辛苦了,于是“奖励”她结婚,让牛郎娶了她。没想到,织女婚后懈怠了,天空从此没有了五彩缤纷的锦云,天帝大怒,于是把他们分开了,改为一年见一次面。这有诗为证,汉代的《古诗十九首》这样写的——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我们发现,在许多解读这首诗的时候,都把“终日不成章”跳过去了,这是说织女因为犯了天条,被重新放归回了河东,从无心织天锦到分离后思念织不下去天锦。但是,织女的巧手是被历来公认的,所以,女人要像织女一样,有了这样的“巧”,就能够把天打扮得花团锦簇,就能够有和牛郎织女一样的幸福生活,“乞巧”其实就是在乞求得到幸福生活。

今日头条/中国好文章《七夕,中国女子的节日》—姜维群

古代妇女提倡“三从四德”,四德就是女子本身具备的条件,即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功,最后一项就是炊饮和针黹等方面的技能。古代人认为妇女劳作需要心灵手巧,于是设计出一个织女偶像人物。要知道,女人出嫁是有好大压力的,唐代王建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天津作家林希先生有《儿媳妇菜》文章,就是说天津旧时风俗,儿媳妇过门三天要烧一道菜,有一新媳妇烧了清蒸鲥鱼,惊艳婆家。

进入婆家的第一件事展示厨艺,很快还要有必不可少的针黹技能。针线活和刺绣是 “妇功”的必备,在《红楼梦》里面,那些大家闺秀识文断字未必是必须的,但是针黹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本领,所以名媛才女们,吟诗作画之余都在做针线,什么荷包绣鞋都在做,这是“妇功”呀。

有一双巧手是旧时女子的资本,是一般家庭过日子的基本条件,所以“妇功”对于女子本身十分重要,这些都要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完成,想想看,即使从十二三岁上下开始练习,不过是四五年的时间,对于一般女孩子来说,应该是“时间紧,任务重”了。由此可见,七夕是一个貌似轻松的节日,却更像是一个抓紧学习尽快完成“实习阶段”时候。

我们平时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在七夕的节日理念上能让人读出这样的关键词。时代进步了,我们现在不仅可以不做针线活,甚至有了外卖连饭可以不会做不用做。“七夕”依旧,但“巧手”时代过去了。

(刊于2018年8月17日《中老年时报-副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