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的评价标准

说到SCI论文的评价标准,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影响因子。没错,影响因子确实是一个评价标准,这也国际上公认的一个标准。但是,除了这个硬性标准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看一篇SCI论文是否合格进而是否好。

SCI论文的评价标准

SCI和EI都是一种索引,发表一篇SCI或者EI索引的文章不一定意味着很牛,所以我们还有影响因子、引用数量等指标去描述一篇文章的好坏。垃圾期刊(会议)我相信各个学科都有,写出一篇稍微像那么回事的文章,语句通顺,条理(稍微)清晰,没有大是大非的问题。

现在的杂志期刊多如牛毛,每天发表的有成千上万篇的学术论文,学科门类,五花八门。学术界有它特定的一套评鉴SCI论文好坏的标准,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标准,才使得评价系统得以制衡。什么样的SCI论文才能称得上是好文章?个人认为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同行看门道,首先得经得起小同行的“玩”和“挖”,即Dig and Playback. 小同行重心放在细节,并且善于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你开好了一个坑他就来深挖了,一来有事干,能管温饱,二来安全,运气好的还能发点小财。不过坑也好,游戏也好,能让人玩不释手,不让别人觉得是“坑”人,就算厉害。

2.经得起大同行的“推”和“敲”,即Strike and Knock. 大同行一般不拘小节,对文章具体内容并不在意,而是在一个相同学科的研究领域内,将文章引申,更确切地说是将你这把“新火”转移到另外的环境比如“水”。只有真实材料的东西才能经得住这样的考验,方可承受来自全方位的敲打而不变其形。

3.外行看热闹,经得起外行的“吵”和“炒”,即Cook and Attack. 当然首先能引起外行的关注,才能有吵有炒的前提。外行不一定只是看热闹的,科学研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突破学科界限,简单说,无论文理,都在哲学层次之下,谁都可以参与进来。外行抓住的点,内行不一定能抓住,甚至不一定能理解。能经得起外行的吵和炒,除非干货,水分是藏不住的。

4.经得起自己的“琢”和“磨”,即Think and Check. 这是好文章的根本,再怎么细致,研究工作的底细只有自己最清楚,如果一个工作发表后,自己都不敢再想了,自己都不敢再做了,那可就麻烦了。好文章,别人可以不说好,但自己能想一辈子、检查一辈子,即使是个沙子,最后也会被琢磨成耀眼的明珠。

文章的好与不好,资深的编辑一看就知道,经得起琢磨、耐人寻味才是好文章。影响指标也是通过编辑的眼睛。编辑的一个标准也是一个参考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