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收復河西11州,被稱爲「大唐最後的榮光」,千百年來卻無人歌頌

河西之地,自霍去病攻取之後,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的領土。在這片大地之上,漢人生生不息。

然而在安史之亂後,大唐帝國失去了昔日的光芒,走向了夕陽,河西之地,被吐蕃乘虛而入,佔據了本屬於唐朝的河湟地區,時間長達百年之久,百萬華人淪入胡人之手,

他收復河西11州,被稱為“大唐最後的榮光”,千百年來卻無人歌頌

在這片大地上,吐蕃實行了殖民政策,試圖將當地漢人全部同化,從而永久佔據。但堅強不屈的河湟的漢人,從未忘記過迴歸故國。也正是在這樣壓迫與反壓迫的環境下,誕生了一位英雄,他就是張議潮,不僅帶領族人迴歸了大唐,還收服了大唐十一座失地,被稱為大唐帝國最後的榮光。

他收復河西11州,被稱為“大唐最後的榮光”,千百年來卻無人歌頌

張議潮,公元799年出生在河西沙州,此時的沙州已是被吐蕃佔據的淪陷區。張議潮的家族,在沙州本地一直是豪門大家族,但在吐蕃的統治下,卻沒有任何平安,。因為吐蕃不似其他統治者,為了穩定去籠絡大家族,而是對待所有的人都是壓榨統治,因此當地大地主同樣要忍受吐蕃貴族的欺詐和蹂躪。

他收復河西11州,被稱為“大唐最後的榮光”,千百年來卻無人歌頌

自小目睹吐蕃的殘暴統治,對故國大唐心往神馳,張議潮在幼年時期,就想著驅逐吐蕃,迴歸大唐。自幼勤學苦讀,文武雙全,成年之後,更是散盡家產,私下招兵買馬,訓練起義軍。

機會總是不負有心人的,吐蕃帝國在征服服河湟與西域後,四處擴張,面積一度達到了800萬平方公里。然而卻跟唐朝一樣,設置了很多藩鎮節度使,以保護國土,其中以尚恐熱和尚婢婢最強。

他收復河西11州,被稱為“大唐最後的榮光”,千百年來卻無人歌頌

公元846年,吐蕃發生大亂,以尚恐熱、尚婢婢兩個最強者打了起來,卻大量屠殺漢人,積憤已久的漢人,在張議潮的帶領一下,奮起反抗。

張議潮清醒地意識到,此時吐蕃帝國其實已經從內部開始瓦解,已是強弩之末。於是聯絡豪傑與百姓,奪回了沙州。吐蕃人看到沙州漢人反抗了,調兵前來鎮壓,但是都被張議潮所率的民兵部隊所擊退。

沙州的收服,是張議潮計劃的開始,也為部隊積累了信心。但此時河西尚有十多州被吐蕃統治。

張議潮是個相當務實的人,一方面與自己有共同利益的吐蕃將領尚婢婢取得聯繫,並與他一起組成了反尚恐熱的聯盟;另一方面,張議潮親率大軍一路攻取瓜、伊、甘、肅等州。

張議潮獨創“繕甲兵,耕且戰”的戰略,不急於求成,以戰養戰,先後收復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

他收復河西11州,被稱為“大唐最後的榮光”,千百年來卻無人歌頌

在領土鞏固之後,張議潮派自己的兄長張議譚,帶著河湟十一州的地圖、戶籍,途徑回鶻的領地輾轉來到長安拜見了唐宣宗。

對於張議潮收復河西,唐王是萬分歡喜,特下詔令,大力褒獎張議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勳,詔令說,張議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長角。竇融河西之故事,見於盛時;李陵教射之奇兵,無非義旅”

他收復河西11州,被稱為“大唐最後的榮光”,千百年來卻無人歌頌

不過唐宣宗也僅僅是在口頭上了嘉獎了張議潮,給予了一些財物,卻並沒有給予實權的獎勵,例如軍隊編制等問題,實質上還是不放心。

張議潮只能按照自己的辦法,帶領十一州民眾秣馬厲兵,修繕盔甲,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積蓄力量,準備將吐蕃軍隊徹底解決。

大中十年六月,張議潮的部隊大敗回鶻與吐渾勢力,一路乘勝追擊到了西域,這是唐朝軍隊,百年來第一次登上西域熱土。這一勝利,是具有歷史意義的,當地人民做“變文”歌頌。而對於張議潮而言,攻擊吐蕃最後堡壘——涼州的時間到了。

他收復河西11州,被稱為“大唐最後的榮光”,千百年來卻無人歌頌

涼州一直是河湟重地,地勢險峻,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這也是最早被吐蕃淪陷的地區。吐蕃人在此盤踞多年,易守難攻。城內的一萬吐蕃士兵,與城外張議潮的七千胡漢士兵,爭鬥了三年之久。雙方你來我往,廝殺數年。

在大中十二年,張議潮攻下了涼州,河西地區終於全部迴歸了故國的懷抱,張議潮成了實至名歸的“漢人的解放者”。

他收復河西11州,被稱為“大唐最後的榮光”,千百年來卻無人歌頌

在取得最後的勝利之後,張議潮深知大唐的戒備之心。卸甲歸長安,這時張議潮已經是接近古稀高齡了,在長安雖為高管,但並無實權,本質上只是個人質。

在他74歲這年,這位終其一生致力於解放中華大地的英雄,悄無聲息地離開了人間。死後他的弟弟接替了他的位置。隨後,歸義軍的建制一直保存到了宋朝,直到亡於李元昊的西夏之手。

他收復河西11州,被稱為“大唐最後的榮光”,千百年來卻無人歌頌

在張議潮之後,胡人曾多次入侵中原大地,但卻沒有了張議潮這般的英雄,以一己之力,收復國土。

而河西的收復,最後的功勞還是歸功到了毫無作為的唐宣宗頭上,詩人們大肆歌頌。而真正的英雄,只停留在了敦煌石窟的壁畫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