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捐百萬元給白血病機構,它帶來的遠不止於此

截至發稿前,《我不是藥神》的票房已達 11.39 億,並保持著每分鐘肉眼可見的增長。

其實無需數據輔證,這部電影的火爆和美譽程度也一樣顯而易見,從豆瓣評分、社交網絡等都能感受到。

《我不是藥神》捐百萬元給白血病機構,它帶來的遠不止於此

▲ 圖片來自:微博 @電影我不是藥神

不是影評,只說說這部電影帶來了什麼。

7 月 7 日零點,@電影我不是藥神 官博發佈微博,宣佈投資方決定一次性捐贈 200 萬元,給陸勇先生指定的白血病相關機構,並向全社會公開用途明細;同時,票房總收入每達一億元,追加 30 萬元人民幣,捐贈給以白血病資助為主的專業公益機構 @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 ,用於白血病患者的治療及術後恢復。

《我不是藥神》捐百萬元給白血病機構,它帶來的遠不止於此

這是一個值得稱道的動作。從商業角度來看,即使不一定能對票房增長起多大作用,帶來的公關效果也是很正向的。

今天還有另外一則新聞,央視記者從國家醫療保障局瞭解到,隨著抗癌藥新規逐步落地,各有關部門正積極落實抗癌藥降稅的後續措施,督促推動抗癌藥加快降價,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我不是藥神》捐百萬元給白血病機構,它帶來的遠不止於此

其實抗癌藥新政策早就有相關動作,但在大多數普通人的平日生活裡,這些信息更偏小眾邊緣,受到的關注也沒有那麼高,但今天這則新聞卻引起了我的注意。這些事情聯繫在一起,隱隱能顯現出一條鏈條:電影上映引發大規模討論——引起觀眾對相關絕症的關注和背後問題的探討——推動記者關注相關事項進度——媒體與讀者共同監督落實。

這就是現實主義電影的獨特魅力。

《我不是藥神》捐百萬元給白血病機構,它帶來的遠不止於此

儘管如此,現實主義也並不一定「現實」。6 月 8 日,在《我不是藥神》預告片公佈之後,電影主角的原型陸勇卻在網上發了篇長文《我不是藥神?我只是個白血病患者!》,對預告片和花絮中的搞笑行為和對自己名譽的損害表達了不滿。

《我不是藥神》捐百萬元給白血病機構,它帶來的遠不止於此

如果你看過有關陸勇的報道,應該知道陸勇並非如電影中一開始只為賺錢而走私,而是因為自己真的患病,不得已出去尋找併購買仿製藥。

電影正式上映,陸勇參加完首映式之後態度緩和了許多,表示「電影就是電影,不可能和現實生活完全一樣,我也不能苛求」,但還是希望拍一部更像自己,更接近現實的電影。陸勇還表達了對片方的感謝:

他們是第一批關心我們的電影人,這也是第一部以白血病人求藥為題材的影片,我作為一個近 20 年的 “資深” 白血病人,感謝他們對我們這群人的關注。電影上映後,會引起人們更多的思考。比如,我們為什麼不合法地把印度引進國內呢?

《我不是藥神》捐百萬元給白血病機構,它帶來的遠不止於此

誠然,《我不是藥神》的劇情走向並不完全真實,甚至結尾的長街眾人送入獄一幕還非常誇張,但它的的確確將白血病人用藥難、正版藥與仿製藥之間的衝突、法與情的矛盾等現實情況都展現了出來,也成功引發了這一系列問題的討論。

就連此刻我們討論對陸勇這一人物的改編是真是假是好是壞,並追根溯源去了解報道和實情,都是電影成功上映所帶來的結果。

《盲山》讓更多人關注到了拐賣婦女現象,《一個都不能少》揭露了農村教育問題,《親愛的》讓拐賣孩子的問題受到了更多重視,《嘉年華》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中國有多少女性曾經被性侵。

許多觀眾將《我不是藥神》封神有些誇張了,但我們的確需要更多的社會現實題材電影。要求完全接近現實太苛刻,能在電影院看到就已經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