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研觀察|大灣區會議解讀③:「五維」協同,構建結構科學、高效集約的城市羣空間發展格局

2018年8月15日召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傳遞出諸多非常重要的信息,對於全面深入瞭解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趨勢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著力點,具有重要意義。基於此,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將就粵港澳大灣區新定位、空間佈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新經濟發展、統籌協調機制、港澳居民便利化措施等主題進行解讀,相關文章陸續刊出,敬請垂注。

綜研觀察|大灣區會議解讀③:“五維”協同,構建結構科學、高效集約的城市群空間發展格局

曹鍾雄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首次會議的召開,標誌著大灣區從戰略規劃基本完成,開始進入全面實施新階段,也標誌著大灣區邁出了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堅實一步。

韓正副總理強調,“要強化規劃引領,推動大灣區內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提高區域發展協調,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結構科學、集約高效的大灣區發展格局。”城市發展規律顯示,隨著城市群經濟和人口的急劇增長,城市空間將從單中心都市區向多中心都市圈及大都市連綿帶擴展。實現創新有高度、城市有活力、產業有層次、空間有秩序的高質量發展,是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結構科學、高效集約的城市群空間發展格局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正在於此。

相比世界其他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特點。

大灣區發展格局更需要在發展規劃銜接、新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生態共建、城市功能分工、營商環境優化等五大維度上有機協同,形成合力,共探發展新路徑,共創發展新格局。

1、決策共商,促進規劃有機銜接

規劃銜接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格局的前提。需要進一步加強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做到規劃體系在頂層設計基礎上縱向有銜接、橫向有溝通。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規劃有待銜接,如港澳規劃獨立完成,深圳、廣州、東莞總體規劃需國務院審批,其他城市則由廣東省審批。未來,需要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對各城市的規劃指引和統籌協調能力,強化大灣區規劃銜接。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相關規劃需要打破和改變過去閉門做規劃的傳統做法。11個城市需要在各自規劃上進行協商,形成規劃協商機制。破除行政級別的制約,促進城市之間規劃的銜接。開門規劃,群策群力,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總體規劃落到城市、落到社區、落到道路上,改變規劃多、落地少的局面。

2、互聯互通,共建新型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高效集約發展的基礎。通勤便利是世界級大都市圈最重要的標誌,當都市圈區域之間的通勤率達到一定高度,都市圈內部的聯繫便不容易被割斷。國外都市圈經驗表明,主城和周邊城市之間一小時的通勤時間比較有吸引力,據統計,倫敦、紐約、巴黎和東京都市圈單程平均通勤時間分別為43、40、38、69分鐘。粵港澳大灣區應以世界級都市圈標準,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包括打造世界級空港群,加強灣區內機場的協調和交通的聯通,爭取空域資源的開放。規劃立體交通體系、通關體系等,加快高鐵、城軌、地鐵的有機銜接,以軌道交通為核心打造通勤都會區。

新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未來智慧城市發展和城市群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支撐。在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基礎上,應更關注網絡基礎設施、金融科技設施、智慧城市平臺、網聯汽車等新型基礎設施的有機銜接,提升新型基礎設施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轉型升級、城市服務、民生服務等的支撐,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公共交通體系、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的無縫對接和相互支撐。

3、鏈條重組,構建現代產業生態體系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要世界級產業集群作戰略內核,尤其是新經濟和創新生態領域。城市群的產業發展,不應過度依賴相對單一的產業,應轉向相對複合的產業生態、經濟生態,需要向外突破,尋求外溢效益。在以工業4.0、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製造等產業趨勢下,更需要構建世界級的產業生態體系。面對新技術、新經濟的突飛猛進,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球製造工廠,需要調整上下游傳統產業鏈條,著力建設以新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生態體系。

當前,香港的金融、貿易、航運,澳門的休閒旅遊,深圳的高新技術、科技創新,廣州的裝備製造,東莞、佛山的智能製造等優勢產業,需要在新一輪產業和技術變革下深度融合,在大灣區內部形成相對自足的產業生態,在新經濟領域形成世界級的產業集群。充分利用大灣區溝通內外、連接全球的獨特優勢,促進要素資源雙向進出、有序流動,培育和壯大新動能、發展新經濟,提升產業支撐。構建新經濟、新業態、新生態,促進灣區新經濟產業鏈條更完整,產業生態更自洽,形成大灣區現代產業生態協同共建新格局。

4、合理分工,切入全球城市體系

當今世界經濟版圖,活力最強、發展最快的區域多分佈在沿海地區,並以此形成城市群。世界最著名的灣區如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無不是充滿活力和高效運作的城市集合體。粵港澳大灣世界級城市群需要深化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大灣區11個城市不僅需要在灣區內部進行合理分工,更需要以各自特色和優勢切入全球城市分工體系。

舊金山灣區擁有9個縣市,700多萬人口,主要有舊金山、奧克蘭、聖何塞三個大城市,和眾多各具特色的小城市,最終形成一個世界級都市圈。香港雖是國際化城市,但與紐約、倫敦等全球城市還有很大差距,與新加坡等城市比也存在短板。深圳、廣州在全球城市中尚屬於二線城市。

香港、澳門應進一步提升國際城市鏈接度,推動灣區世界影響力的提升。深圳、廣州應加強科技創新和新經濟發展,提高在全球城市中的地位。其他城市應做強做大自身核心競爭力,努力成為“獨角獸”城市。在大灣區內,各城市圍繞製造、科技、文化、生態等多功能、多產業、多載體、多空間進行功能互動、協調發展,構建充滿都市活力的城市群。

5、制度創新,建設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是構建大灣區發展格局的制度保障,是提升大灣區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促進大灣區營商環境向國際一流邁進,要以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為抓手,形成三地優勢互補、資源有效配置、經濟社會同步發展新格局。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和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推進符合國際規則的質量、技術、安全、環境、知識產權等標準,提升對高標準國際規則、標準的適應力,有效促進灣區內全要素流通、區域分工合作。

制度創新還包括以香港和澳門為龍頭,以自貿區為引領,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全面開放的發展格局。推進自由貿易方面的協作,構建大灣區自由貿易區聯盟,實現粵港澳區域合作跨越式發展。

下篇預告:港澳臺居民證件便利化

綜研觀察|大灣區會議解讀③:“五維”協同,構建結構科學、高效集約的城市群空間發展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