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經典解讀+智慧案例 第六十八章 善戰不怒

第六十八章 善戰不怒

《道德經》經典解讀+智慧案例 第六十八章 善戰不怒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譯文

古代善於做將帥的人,不崇尚武力;善於爭鬥的人,不輕易發怒;善於克敵制勝的人,不與敵人正面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態度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利用別人的力量,這叫做順應天意的做法,這是自古已有的最高準則。

《道德經》經典解讀+智慧案例 第六十八章 善戰不怒

經典解讀

這一章主要講了用兵的戰略戰術和用人的原則,意在闡明上一章所講的“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的道理。老子要求人們不逞強好勇,不輕易被激怒,要避免和敵人正面衝突而以智取勝,要善於藉助他人的力量,以不爭的方法達到爭的目的。在老子看來,這是符合天道的,是自古皆然的最高準則。

在本章中,老子通過講用兵作戰的道理,為其辯證法思想提供論據。或者說,本章的文字既是在講用兵打仗,又是在講辯證法。實際上,軍事辯證法本身也是一門十分深奧的學問。但如果就此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那就極大地曲解了它的內涵。

關於“善戰者,不怒”,《孫子兵法》中寫道:“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也就是說,國君不能因一時的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能因一時的氣憤而出兵開戰。這與老子在本章裡所講的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

戰爭是國力、物力、人力的較量,更是智慧的較量。“武”、“怒”是軍事指揮者暴烈、失去理智的表現。一旦“怒”上心頭,就會失去冷靜,也就難以客觀地分析、研究敵我雙方的優勢與劣勢,而代之以主觀臆斷和憤怒的情緒。這樣,勢必會給國家和軍隊帶來極大的危害與災難。這樣的事例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屢見不鮮。

軍事上如此,人生也是這樣。遇事不急躁、不衝動,平心靜氣地認真思考,細心分辨客觀現象,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求得正確的解決之道。

《道德經》經典解讀+智慧案例 第六十八章 善戰不怒

智慧典例

不戰而屈人之兵

老子反對戰爭,但他卻精通用兵之“道”,是位不折不扣的戰略家。他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意思是:古代善於做將帥的人,不崇尚武力;善於爭鬥的人,不輕易發怒;善於克敵制勝的人,不與敵人正面衝突。

的確如此,真正善於格鬥的人不逞匹夫之勇。比如春秋時期的晏子,用兩個桃子就殺死了齊國最有名的三個勇士。

真正善於作戰的人,善用智謀取勝,絕不輕易動怒。《三國演義》中有這麼一段故事。夏侯淵氣勢洶洶領兵前來罵陣,罵了黃忠的祖宗八代,連好多蜀兵都聽不下去了,黃忠卻不為所動。夏侯淵罵累了,便下馬休息。他的士兵這麼罵,蜀軍都不出戰,也都放鬆了警惕。黃忠抓住戰機,率兵突襲。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一刀砍下了腦袋。蜀軍大獲全勝。

真正善於用兵的人,一般不和敵人正面硬拼,而常常出奇制勝。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決戰。袁紹兵多將廣,幾次正面交手,曹操都沒佔到便宜。於是,他採用許攸的計謀,派出一支輕騎,迂迴敵後,到烏巢燒掉了袁軍的糧草。袁紹聞訊大驚,軍心大亂,曹操趁勢發起攻擊,袁軍大敗。曹操乘勝追擊,袁紹從此一蹶不振。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善勝敵者,不與”。

善於運用智慧的人,能發現與對方直接相關的重大利害,並以此為突破口打動對方,使其誠心誠意地接受自己的意見。少年甘羅智勸張唐,並智取趙國五城的故事,就是以智取勝而不以力取勝的典範。

秦國文信侯呂不韋打算聯合燕國進攻趙國,以擴大自己在河間的封地。他派蔡澤到燕國說服工作,最終使燕國同意與秦國結盟,並讓太子丹到秦國為人質。

隨後,呂不韋請張唐到燕國擔任相國。張唐卻推辭說:“到燕國必須經過趙國,我曾經帶兵攻打趙國,趙王非常恨我,曾說誰抓住我,獎賞土地一百里。”為此,文信侯很不高興。

文信侯呂不韋甘羅看見了,就說:“君侯為何不高興?”文信侯把事情簡要說了一遍。甘羅說:“我有辦法讓他高高興興地前往燕國。”文信侯懷疑地說:“我親自請他還不肯去,你小小年紀能有什麼辦法讓他去?”甘羅說:“我雖然只有12歲,但不訪先讓我試試。”

於是,甘羅去見張唐,問他道:“您與武安君,誰的功勞大?”張唐說:“武安君戰勝攻取,不知其數;攻陷城邑,不知其數。我的功勞不如武安君。”甘羅又問:“應侯和文信侯相比誰的權力大呢?”張唐答道:“應侯不如文信侯權力大。”甘羅說:“應侯打算討伐趙國,武安君認為不能取勝拒不從命,被應侯賜死。現在文信侯請您到燕國任相國,您不肯去,恐怕您要大禍臨頭了。”張唐聽了一驚,馬上說道:“請你轉告文信侯,說我願意到燕國去。”

於是,張唐開始準備車馬,並確定啟程日期。但在張唐啟程之前,甘羅又對呂不韋說:“請給臣五乘車馬,讓我先替張唐通知趙國。”

甘羅到了趙國,問趙王道:“您聽說燕太子已經到秦國做人質了嗎?”趙王答道:“聽說了。”甘羅又問:“聽說過張唐要到燕國擔任相國嗎?”趙王答道:“聽說過。”

甘羅說:“燕太子到秦國做人質,表明燕國不欺騙秦國;張唐到燕國擔任相國,表明秦國不欺騙燕國。秦國與燕國一條心,趙國就危險了。燕秦聯合對付趙國,沒有別的原因,文信侯只是為了擴大他河間的封地。如果您願意獻出五座城池,我會讓文信侯送回燕太子以斷絕秦燕結盟,並促成秦國與趙國的聯盟去攻打燕國。”

權衡利弊之後,趙王答應割讓五座城池給文信侯,同時要求秦國與燕國絕交。隨後,趙國攻打燕國,佔據了燕國上谷郡的幾十個縣,並將其中一部分送給了秦國。

少年甘羅智慧過人,用寥寥數語便說服了張唐,使他愉快地服從命令。他還使得文信侯不動一兵一卒就擴大了河間封地,真可畏“不戰而屈人之兵”了。

由此可見,老子要求人們不逞勇武,不輕易激怒,避免與人正面衝突,充分發揮人的才智,善於利用別人的力量,以不爭達到爭的目的,是符合天道的,是極為合理的準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