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再別康橋》,與民國大詩人徐志摩的一次心靈之約!

作為現代詩重要派別新月派的代表詩人,徐志摩的詩,除了追求詩在音節上的音樂美、辭藻上的繪畫美以及詩歌結構建勻稱,和句讀的均齊即建築美而外,徐詩更在詩歌中追求個性解放、性靈自由。胡適之先生曾在《追憶志摩》一文中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正是這種“單純信仰”構築了徐志摩詩的“唯美主義”傾向,他的詩率性自然、抒寫真性情、表達真感情,讀他的詩彷彿是在赴一場心靈之約。《再別康橋》這首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如同一罈老酒,放的時間愈長愈發覺得香醇無比。

重讀《再別康橋》,與民國大詩人徐志摩的一次心靈之約!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第一部分,輕輕地來,輕輕地走,輕輕地告別,給人的感覺就像我們平時,對待一個非常珍貴而又易碎的東西一樣,要輕拿輕放,生怕一不小心傷到了它。事實上康橋對於詩人來說,猶如他心靈上的第二故鄉,1920年10月—1922年8月曾遊學於此。劍橋寬鬆的學術氛圍,倫敦鄉間美麗的異國情調,和大師名流暢談學術,和林微因傾訴理想,這段時光對詩人的一生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正如詩人在《吸菸與文化》這篇散文中我不動情的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此次故地重遊,詩人是帶著複雜的心情來的。連用三個“輕輕地”有兩層意思,其一,不想驚動什麼,其二,故作平靜。不想驚動什麼,是怕想起往事,故作平靜是怕不忍說再見。

重讀《再別康橋》,與民國大詩人徐志摩的一次心靈之約!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第二部分,怕想起往事,怕說再見,可畢竟這裡的一草一木、康河的水,曾經是那樣的熟悉。忍不住看了一眼河畔的垂柳,夕陽中她美麗的如同戴著金飾的新娘一般,倒映著康河裡,是那樣的嫵媚,一時讓人心潮澎湃。

重讀《再別康橋》,與民國大詩人徐志摩的一次心靈之約!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第三部分,繼續寫景。水邊的青苔在水中飄來飄去,彷彿是在向我招手,哪忍心拒絕,“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被康河的美景徹底征服了,對康河的迷戀之情如同滔滔大江,一瀉千里,讀來讓人暢快淋漓。

重讀《再別康橋》,與民國大詩人徐志摩的一次心靈之約!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第四部分,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被揉碎了一般,非常形象。一個"揉"寫盡了坎坷,留下的只有支離破碎的夢。

重讀《再別康橋》,與民國大詩人徐志摩的一次心靈之約!

尋夢?

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第五部分,尋夢?還能找回昔日哪些美好的感覺嗎?往事如煙,煙如愁,縈繞心間難以派遣。姑且高歌一曲一訴衷腸。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重讀《再別康橋》,與民國大詩人徐志摩的一次心靈之約!

第六部分,但不能高歌,此處無聲勝有聲。心中悄悄的哽咽吧,不要出聲,只怕驚動了什麼,只會更傷心。全詩到此情感到達高潮。離別的惆悵之感一再想摁住,它還是跳脫了出來。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最後一部分,呼應第一部分,說是悄悄的來,悄悄的走,但已然是心潮澎湃了,已然是情不能自已了。說是揮一揮衣袖,卻沒那麼輕鬆,恐怕是“載不動許多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