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高祖劉邦:不作惡,不妥協,是人生的底線

劉邦是個小混混,至少前半生都是,在秦末風起雲湧的大染缸裡,他靠著一個混字,如魚得水,把自己的小集團一步步做大,最後融資上市,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穩定的大一統漢帝國。靠的就是一輩子的不作惡,不妥協。——陸不六

劉家世代務農,家朝田畝,瓜果自開。老大,老二都很踏實,但是俗話說滑不過老三,劉季(那時候還沒改名劉邦)簡直就像一個混世魔王一樣,不務正業。

擱現在就是,捋上一頭黃毛,屁股後面插一把西瓜刀,沒事拉上幾個地痞流氓,去飯館吃霸王餐,去酒吧調戲小姐姐。

但是可能家裡面疼愛小兒子,劉季這麼浪蕩,也沒被家裡嫌棄,還找了幾本書讓他學會了讀書識字。

這可了不得,讀了書之後,劉季更加膨脹了,種地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種地的。

大漢高祖劉邦:不作惡,不妥協,是人生的底線

他的父母也愁,你說劉季這小子,不種地,這輩子怎麼過呢?

他爹媽沒想出來,劉季想出來了,他要去做遊俠,他要去投奔信陵君門下。現代人擅長養小三,戰國人喜歡養士,信陵君身為戰國四公子,因為好養士,品性又好,名聲遠播,連遙遠鄉下的劉季都把他奉為偶像。

劉季不是那種光說不做的假把式,他很有行動力,17歲就背上了行囊,遠走他方,去了魏國都大梁,只是不巧信陵君已經死去多年了,於是劉季轉投張耳門下,做起了門客。

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裡有遊俠列傳,說的就是這幫門客,幕僚,他們都多少有著一點自由散漫,浪蕩不羈,卻總想著對歷史做些修飾,甚至一錘定音。

劉邦做門客的那些年沒有什麼記載,估計也就是花天酒地,混吃等死。直到,秦始皇攜秦軍不可阻擋的天威,橫掃六合,一統天下,才打破了醉生夢死,只知道活泛嘴皮的門客們。

後來劉邦很討厭讀書人,還把儒生的冠冕當做尿壺,是不是因為這段養士的時間,讓他意識到了,

嘴皮子終究幹不過真傢伙,他開始變得更務實,更理智。

大漢高祖劉邦:不作惡,不妥協,是人生的底線

天下統一了,劉邦只得重返家鄉,一事無成,有點像如今在大城市混不下去的鄉下孩子們。

照理來說,劉邦,回到鄉里,應該學會安分守己,重操舊業,勤勤懇懇去種地才對。可是劉邦沒有,他絲毫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也不被世俗觀念左右。

這可能是他之後成功的,最重要的要素。

他跟一幫浪蕩少年混跡鄉里,後來的一幫生死弟兄都是這個時候結識的,蕭何、曹參、樊噲、周勃、夏侯嬰、盧綰,每一個都是開國功臣。

可沒有劉邦,他們永遠也都只是鄉里打滾的毛頭小子。

很多人把劉邦的成功歸結於幸運和機遇,可卻忽略了劉邦在大梁做門客的十數年。

他等於是站在戰國末期的中心位置,看完了強秦整個地統一戰爭。他的身邊不乏其他門客,給他提出對統一和制度的理解。

我們時常提到學習無用論,其實還是有用的,學習提高了你整個的視野。即使品性和劉邦一樣不大好,但你依然保有著去征服世界的權利。

而劉邦的大哥二哥,只會作為普普通通的農民消失在田埂深處。

物依稀為貴,(相當於海外鍍金回來的)劉邦,他的見解和人格魅力很快征服了其他小混混,成為鄉里的民意領袖,網紅和大V。

大漢高祖劉邦:不作惡,不妥協,是人生的底線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一統天下,廢封建制,施行郡縣制。劉邦的第一個工作機會來了,他成為了亭長,主管治安,接待,運輸。

亭長雖然是最底層的公務員,可千萬別小瞧它,不然怎麼全國公務員考試每年依舊熱度不減。官民有別,這是在咱國家老百姓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啥時候都很難變。

官不把自己當民,所以辦事兒不講道理,民不敢把自己當官,所以甘願當一隻溫順的韭菜。

劉邦很符合我們對公務員的印象,好酒好色,沒事就去酒館喝酒,沒錢就去打白條,到了年底結算的時候,酒家都會很識趣地將賬單一筆勾銷。民不跟官鬥,大家都知道。

其實中國小老百姓都很實在的,不恨貪官,恨庸官。你錢拿歸拿,事情辦好行不行?疫苗的錢你隨便賺,保證質量行不行?

所以,劉邦成功吧,還是有一點道理的,他雖然流氓,雖然貪婪,但他有本事,辦正事。當亭長這些年,鄉里風調雨順,盜匪減少了很多,鄉里和睦了很多年。

劉邦大概從三十歲之後開始轉運,不僅當上了亭長,還娶到呂雉,這個對他今後的霸業有極大貢獻的女人。

劉邦吹牛皮在宴會上侃翻呂太公,娶了呂雉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很多遍了,我就不重複了。但是,在我看來,其實呂太公招劉邦為婿其實也考慮得挺仔細了。

呂家是因與人結仇而舉家遷到豐邑,可以說在這兒人生地不熟的。首先人品上,劉邦雖然不怎麼樣,但是曾經在外面做過門客,比起鄉里其他人也是好上了許多。

其次,劉邦在縣裡人脈很廣,縣辦公室主任的蕭何,縣監獄長曹參也都跟他關係很好,下面小弟更是很多。

最後,呂家避禍來此,極需要一個保障,但也不能太有身份,這樣呂家財產有被侵吞的風險,所以劉邦這個不上不下的亭長正好是他們所想要的。

一拍即合,皆大歡喜。

大漢高祖劉邦:不作惡,不妥協,是人生的底線

劉邦娶了呂雉之後,也沒特殊對待,照舊跟兄弟們花天酒地。但是在歷史上極其擅妒的呂雉竟然一點動作也沒有,任由劉邦去瞎混。其實道理也很簡單——沒威脅,在那小鄉下,背靠呂家,呂雉的家庭地位不會有一點兒動搖。

有一年,劉邦給驪山押解民工,還沒到,就跑了大半。劉邦其實心裡還是不狠的,都是鄉里鄉親,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都沒五花大綁。劉邦不是酷吏,不是那種拿了你的好處又翻臉不認人的亭長,所以對於逃跑的鄉親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直到最後都快跑完了,瞞不下去了,也就把所有的民工全放了。有些民工也很懵,他們也不知道被釋放了該去哪,於是就跟著劉邦落草為寇,成為了一支綠林好漢。

劉邦是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前落草芒碭山的,那時候他還沒有造反的概念。直到大澤鄉起義,天下雲集響應,劉邦一拍腦袋,開悟了,也跟著造反,想看看能不能混出點什麼名堂。

這一年,劉邦已經四十八歲了。

所以這世間沒有什麼是定論的東西,不是農民的孩子就要種一輩子地,也不是四十八歲了就註定一事無成,每個人都保留了去試一試的權利,只是看你敢不敢而已。

大漢高祖劉邦:不作惡,不妥協,是人生的底線

這時候,劉邦的人脈發揮作用,他這支幾百人的小隊伍在裡應外合之下,打下了豐邑,終於有了自己的革命根據地,是時候選領導了。

蕭何和曹參在縣裡的編制都比劉邦高,但是兩人都沒敢當起義部隊的帶頭大哥,畢竟這可是要殺頭的。

其實人的侷限就在這裡分清了,蕭何和曹參有了顧忌,被自己的潛在觀念左右。而劉邦沒有,他的性格里沒有規矩,從不被世俗觀念左右,在亂世裡,反而容易得到運氣的垂青。

從此,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一系列鼎定漢王朝的功臣集結在了劉季的周圍,蕭何還為他起了劉邦這麼一個大氣的名字。

劉邦,興邦定國,屬於他真正的傳奇,其實應該是從這個時候,才算開始。為了這個開始,他沉澱了數十年,沒有滿足安逸。無論何時,他始終順著自己的心意而行,在這點上,已經很難有人望其項背。

不作惡,不妥協。

劉邦有小壞但無大惡的行徑,有小慫卻始終抱有反抗的勇氣。

不作惡很難麼?很難!你看我們的美好時代,道德已經攀上了好幾個臺階,可是呢?該淪喪的還是淪喪。狂犬病有疫苗,可是人性沒有。奶粉健康不健康我不知道,但人性不怎麼健康。

不妥協痛苦麼?痛苦!想要為正義而發聲的人,剛張開嗓子,就被看不見的手堵住了喉嚨。但是呀!總會有人站出來的,藥神(陸勇)為了一波人的救命藥悍然對抗法律,崔永元為了揭露娛樂圈的骯髒孤軍奮戰。

可是隻有他們是不夠的,就像泰國官方在中國遊客慘死後做出的聲明一樣:中國人是健忘的。是的,不經提醒,我都快忘了毒奶粉,忘了地溝油,我還以為我活得不錯。

長點記性吧,其實最該反省的就是健忘的大眾。是我們的健忘,讓那些聰明人為所欲為。有些事不該忘,希望你們能一直記得。歷史,是讓人牢記,而不是遺忘的。

只有不妥協,我們才敢坦然把這個世界交給下一輩。

而不是,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