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史|唐代宰相制度:終於可以搞懂狄仁傑的官職了!

唐朝建立之初,對中央官制進行了調整和規範,其中主要是三省、六部、九寺和五監。本文主要對三省作簡要說明。 ​​​​

唐代三省名稱恢復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確立三省分權制度,即中書出令、門下封駁、尚書執行,形成三省相互制約的格局。
政治制度史|唐代宰相制度:終於可以搞懂狄仁傑的官職了!

三省

中書省

1.沿革:中書省隋代稱內史省,唐高宗龍朔二年,改成西臺,高宗咸亨初年,又稱中書省。武則天光宅元年,改成鳳閣,神龍初復舊。唐玄宗開元元年,改稱紫薇省,開元五年,恢復中書省。

2.職員:中書省長官,唐初沿隋制稱內史令。唐高祖武德三年,改成中書令。光宅二年,改成內史,所以我們在電視劇《神探狄仁傑》裡能聽到“內史”這個詞,狄仁傑就是中書省的長官。中書省的副長官稱為中書侍郎,其名稱亦隨著中書省名稱的改變而改變。中書令和中書侍郎制度上都設二人,中書令理論上是正二品,中書侍郎理論上是正三品。在中書令與中書侍郎之下,又設六名中書舍人,為正五品。主要負責“掌侍進奏,參議奏章”,幫助中書令和中書侍郎決策。遇到大事,中書舍人以“商量狀”提出意見,供裁決參考。另外,有右散騎常侍二人,右諫議大夫四人,右補缺六人,右拾遺六人,掌侍從、顧問。通事舍人十六人,掌朝見引納、殿庭通奏。


政治制度史|唐代宰相制度:終於可以搞懂狄仁傑的官職了!

門下省

1.沿革:唐高宗龍朔二年,改稱東臺,咸亨初年復舊。武則天臨朝,改成鸞臺,神龍初年復舊。唐玄宗開元元年,改稱黃門省,開元五年,恢復門下省。

2.職員:門下省長官,隋末稱侍內,唐朝建立,改稱納言。唐高祖武德三年,改成侍中。侍中就是門下省的最高長官。門下省的次官是門下侍郎,但門下侍郎的官稱也隨著門下省名稱的變化而多次變化。制度理論上,門下省侍中設二人,正二品;門下侍郎設二人,正三品。侍郎之下,有左散騎常侍二人,正三品下。左諫議大夫四人,正四品下。給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左補缺六人,從七品上。右拾遺六人,從八品上。 ​
政治制度史|唐代宰相制度:終於可以搞懂狄仁傑的官職了!

尚書省

1.沿革:先後改稱中臺、文昌臺、都臺,武則天神龍初年,又改稱尚書省。

2.職員:尚書省的長官是尚書令。理論上,尚書省設尚書令一人,正二品,職“掌典領百官”。然而由於唐太宗李世民於唐初曾任此職,此後,“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職,”遂成虛職。唐代宗時期,李適因收復東都有功,獲授尚書令之職。德宗時期,郭子儀因功受拜尚書令之職,辭而不拜外,唐代基本不授尚書令之職。尚書省的次官是尚書左右僕射,從二品,貞觀時,房玄齡和杜如晦就分任左右僕射。尚書省下設六部,此處暫不贅言。


政事堂

政事堂是三省議事的地方。唐初,三省長官常於門下省議政,即以議政之所謂政事堂。政事堂制度,是為了解決三省分權後的權力協調問題而出現的,特別是為了協調中書與門下的關係而需要的。

政事堂會議組成人員主要有三省長官、副長官以及欽命人員。欽命人員由皇帝給予“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作為與會資格。“同中書門下三品”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者的含義相同,意思都是獲授此銜者,可以同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門下省的長官侍中一樣“同知政事”。因為唐初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門下省的長官侍中實際上皆為三品,故以“中書門下三品”代指中書令與侍中。


政治制度史|唐代宰相制度:終於可以搞懂狄仁傑的官職了!

太宗時,杜如晦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徵以秘書監參與朝政。其後或曰“參議得失”、或曰“參知政事”之類,都是宰相。貞觀八年,僕射李靖因病不能天天上班,便“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就起源於此。後來李勣(徐懋公)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位同中書令、侍中,“同三品”就起源於此。

唐代實行集體宰相制度,政事堂會議屬於宰相辦公會議,與會人員都可被視為宰相。會議設有“執行主席”,由與會人員輪流擔任,稱之為“執筆”,執筆負責整理會議意見,但無決斷之權。政事堂事實上成為唐代的中樞,即決策中心。政事堂初設於門下省,後遷與中書省,唐玄宗開元中後期,政事堂改稱“中書門下”。


政治制度史|唐代宰相制度:終於可以搞懂狄仁傑的官職了!


因而,狄仁傑的內史之職其實就是中書省的長官。“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在武則天時期就是參加政事堂會議的敲門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