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森第
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規劃的基本路徑,是以創新驅動、工業強基和優質製造為基礎,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綠色製造和服務型製造為兩翼。
中國製造業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經濟效率增速過緩、質量基礎相對薄弱、資源利用效率偏低、行業信息化水平不夠高等六大問題,這已經是共識。要解決以上問題,就需要從效率、效益、質量入手,著力自主創新,優化產業結構,打造規模和效益同步提升的製造業。那麼這裡也有一個共識,就是推進智能製造。
智能製造裝備發展速度落後了
而將智能製造作為主攻方向,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能夠提升製造業,解決縮短上市時間、滿足個性化定製生產要求,降低勞動力成本,提升效率、效益、質量,優化環境、減少汙染等問題;二是促進製造模式改變。我認為未來製造業模式的基本特徵就是個性化、響應快、成本低、質量高、環境友好等;三是加速發展智能裝備產業。智能裝備產業是我國薄弱環節,是我們的短板,推進智能製造,可以加快智能製造裝備產業的發展,再進一步帶動新興產業的發展,這樣有助於我們整個製造業結構的改變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轉換。
還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第一點是緊跟世界技術發展趨勢,積極融入新技術,掌握核心技術,比如大數據、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這些關鍵的技術;第二點是多層次多維度推進,通過試點示範,實現重點突破,整體提升;第三是緊貼市場,從企業實際出發,始終把效率效益放在第一位,市場需要決定我們推進的速度和力度;第四是築牢根基,做好基礎管理和精益生產,抓住痛點難點;最後是一定要標準先行,建立起標準的體系框架,有了標準才有共同語言和規範。
一個新的問題是:智能製造裝備發展的速度跟不上智能製造推進的力度,相互匹配還不到位。
可靠性不足,“人性化”不夠
工業機器人是智能製造的重要裝備之一。從“七五”開始攻關機器人算起,到2015年整整三十年,回顧這三十年,我覺得未來三十年可以借鑑的經驗教訓包括:一是市場沒有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二是關鍵技術沒有取得更多突破;三是我們的人才團隊沒形成;四是應用機器人的環境還不夠和諧。
2015年以來,中國機器人產業迅速發展,市場需求呈現井噴狀態。在我看來,2015-2025年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的躍升時期,產業發展呈現直線上升狀態。未來機器人的發展,可以說非常誘人,估計到2020年的時候,中國的機器人密度會達到150,市場規模達到380億。
在這個十年的躍升期,國家已經從基礎技術、共性技術到關鍵部件,到整機以及未來我們機器人產業的整體市場佔有率都做了安排和部署。這幾年執行下來,我覺得基本是在按照這個步驟實施。2025年-2035年,我們要在機器人關鍵技術上下功夫,這將奠定我們產業發展的技術根基。
當前,中國的機器人在很多領域還不佔主導地位。有兩個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個是機器人的可靠性不高。我們接觸的很多用戶表示,之所以還不敢用國產機器人,就是擔心用到生產線上以後,一旦出了問題,就會影響整個生產線。因此,可靠性是未來機器人發展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第二個是“人性化”。未來的機器人應該做到吃苦耐勞,健康長壽,和藹可親,心靈手巧,聰明伶俐。Gaterner發佈的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裡,智能機器人、邊緣計算、區塊鏈都處在上升期。所以,我們要在機器人的基礎技術部署和安排上考慮到新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進化到人機協作的機器人,再進一步進化到類人機器人。
7條路徑,做大做強
總結起來,機器人產業做大做強有7條具體路徑,我們就叫它“七星陣”吧:
一是由“重”進“汽”。目前,國產機器人大多應用在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的領域,而在汽車工業,特別是焊接環節幾乎沒有成批的應用。我們可以先做好其他行業,再進入汽車行業。
二是由“外”而“內”。國產機器人可以先拿到國外汽車生產線的訂單,用好回來再爭取國內的市場。
三是由“孤”到“融”。現在的機器人要隔離起來,將來要變成機器人和人融合作業,機器人之間也要相互聯網。
四是由“地”入“雲”。現在機器人是頂層設備之間相連接,將來機器人很多數據上到雲端,用戶可以從雲上下載機器人的數據。
五是由“弱”升“強”。由弱人工智能到強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結合起來,機器人可以承擔更多工作。
六是由“機”及“謀”。從原來提供設備給用戶,轉化為提供解決方案,再上到雲端,解決各行各業升級的問題。
七是由“單”成“群”。單個機器人制造企業能夠成為一個生態,一個產業集群。
(本文作者為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原執行副會長)
閱讀更多 裝備製造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