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常識:爲什麼說「沒有精鋼鑽就別攬瓷器活」

人們常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能不說一個很古老的行業

——鋦瓷。

生活小常識:為什麼說“沒有精鋼鑽就別攬瓷器活”

//////////

什麼是“鋦瓷”?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美觀耐用的瓷器歷來頗受青睞。但精美的瓷器也有致命弱點——易碎,破碎的瓷器永遠都不可再生或者降解,人們時常面臨著瓷器破碎後“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情形。

於是先民們開始琢磨修補破碎瓷器的方法,經過不斷的摸索實踐,發明了獨一無二的“金剛鑽”和“鋦釘”,總結出一套完整的鋦瓷技藝, 產生了鋦補修復瓷器這一行當。

生活小常識:為什麼說“沒有精鋼鑽就別攬瓷器活”

簡單說,鋦瓷,就是用銅鐵甚至金銀做成的像訂書釘一樣的鋦子,把破損的瓷器補接完好。

//////////

鋦瓷從哪裡來?

古代文獻向來忽視對於手工技藝的記載,有關鋦瓷的文獻記錄更少,故我們很難考證鋦瓷最早起源於何時。

這項技藝最早見於宋代張擇端的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圖》,其中就有鋦匠做活的一幕。但迄今為止也沒有發現過宋元鋦瓷的實物。

生活小常識:為什麼說“沒有精鋼鑽就別攬瓷器活”

但從鋦瓷的發展來看,一開始只是剛需,主要是老百姓們用來修補家用的,所以比較粗糙,比如明代的的鋦釘多是鐵製的,很不雅觀,甚至有些難看。

但是到了清朝,瓷器發達,八旗子弟提籠架鳥,生活樂無邊,家藏的紫砂壺什麼的摔裂了,也要找鋦匠修補,補起來當然就更重視顏值了。用金銀銅鐵,鋦個花什麼的,殘次品馬上變身成了藝術品,這也就是所謂的“鋦活秀”。

生活小常識:為什麼說“沒有精鋼鑽就別攬瓷器活”

//////////

鋦瓷怎麼做?

生活小常識:為什麼說“沒有精鋼鑽就別攬瓷器活”

鋦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對縫,為破損的瓷器恢復原狀做前期準備。

生活小常識:為什麼說“沒有精鋼鑽就別攬瓷器活”

第二步是定位點記,根據瓷器的紋飾結構以及樣式張合位置和位點,確定鋦釘數量和位置。

生活小常識:為什麼說“沒有精鋼鑽就別攬瓷器活”

第三步就是打孔,用金剛鑽打孔,金剛鑽是長約10公的鐵鑽桿用金剛鑽鑽孔,打孔也是對鋦瓷人的一大考驗。

有些瓷器厚度就幾毫米,打孔時都是毫釐之差,一是手要拿得穩對的準,最好不能打穿;二是孔要對稱,不能有一點偏差。

生活小常識:為什麼說“沒有精鋼鑽就別攬瓷器活”

第四步是鋦釘,鋦釘製作最能體現手藝人的功力,鋦釘的韌性和製作鋦釘的水平,也決定著鋦補器皿的使用壽命。

鋦釘分為金釘、銅釘、花釘,鋦釘的大小得根據器物的條件來計算,這樣,器物修復後不僅盛水不易漏,而且還給器物本身增添了幾分韻味。

生活小常識:為什麼說“沒有精鋼鑽就別攬瓷器活”

第五步是用雞蛋清和瓷粉調和補漏,防止瓷器漏水,這樣鋦瓷的整個過程就完成了。

//////////

鋦瓷現在怎麼樣?

生活小常識:為什麼說“沒有精鋼鑽就別攬瓷器活”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還能看到手藝人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地吆喝:“鋦盆鋦碗鋦大缸嘍”。到了現在,這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手藝卻已經並不多見,家裡的瓷器壞掉了,人們大多再買新的,鋦瓷這一行當逐漸沒了市場。

可喜的是,近些年來,鋦瓷技藝有了重新復甦的跡象,比如在成都,就有一群人在工作之餘學習鋦瓷技藝。這或許與簡約、節儉、惜物的傳統重新迴歸相關,與現代人愈發重視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揚相關,可能更重要的是,今天的鋦瓷已經不光是一箇舊物新用的實用技藝,現代鋸瓷人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元素結合,使鋦瓷技藝真正成為了一門藝術。

文:彌善說(mishansay)編輯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