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沈延毅紀念館位於遼寧省蓋州市老城區的鼓樓辦事處舊址,原館址為“臧家老宅”,距今有150年曆史。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沈延毅紀念館坐落於老城區內,是一座具有遼南特色的四合院。大門為古民居風格,門前置石鼓,大門為木製對開,門上置門釘和門環。正房為主展室,東、西廂房為副展室。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院內青磚鋪路,栩栩如生的沈延毅漢白玉雕像矗立院中。主展室內陳列著沈延毅先生各個時期的作品、生前照片及遺物等。這裡復原了沈延毅當年創作時的畫室,文房四寶還是按當時的位置擺放,1:1比例復原的沈延毅蠟像令其家人、朋友和學生們驚歎不已。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1 沈老簡介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沈延毅(1903—1992),字公卓、攻昨,號述菊、天行健齋主,1903年12月21日出生於遼寧省蓋平縣(現蓋州市)城東土臺村。父沈羹唐為清末拔貢,能詩善文,工書法,在當地名望很高。沈延毅自幼從家父讀經學史,作詩臨帖,弱冠時,文才書名即已稱譽鄉里。及長,就讀於民國大學、北京大學。畢業後,先在吉林道尹公署任職,後又在中東鐵路督辦莫德惠處司文書之職。光復後, 曾任東北生產管理局秘書處處長。解放後,曾任遼寧省博物館研究員、瀋陽市文史館館長。“文革”期間,被下放農村插隊落戶。1978年落實政策回城,任遼寧省政協常委、瀋陽市政協常委、遼寧省書法協會會長、遼寧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中華詩詞學會顧問等職,為遼瀋地區的文史研究和社會公益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1992年2月23日在瀋陽去世,享年89歲。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2 習書過程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沈延毅自9歲始學書法,至逝世前3天仍筆耕不輟,與書法結緣整整80年。足見其對書法鍾愛、浸淫之深。沈延毅之習書過程,大體可分四個時期:9——18歲,啟蒙基礎期;18——40歲,準備待發期; 40歲——75歲,探索形成期;75歲之後為發展成熟期。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在其父的影響下,沈延毅對唐楷歐、褚、顏、柳諸家均悉心臨摹潛心研習。其詩:“髫齡滿紙笑塗鴉,先仿隋唐諸大家。六十年中如寤寐,幾番夢筆幾生花“。已然道出自己追索之過程。其唐楷作品從結體到筆法都運用的精到嫻熟,形神兼備。唐楷積澱的深厚功底,對其書風的形成至關重要。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沈延毅18歲時,得知近代碑學大師康有為寓居大連,即隨父拜見。此時康有為已然是位長者。繼種種抱負付諸流水後,已遠離政治的漩渦。寓居青島、大連等氣候宜人之處,潛心他的碑學研究和書法創作,以書畫自娛。此時,已老態龍鍾的康有為,見到風華正茂、身高體健、學識廣博、談吐儒雅的沈延毅,心情豁然開朗。遂建師生之情,並對沈加以點撥導引精心教授。沈延毅則每天得以為老師磨墨理紙,親睹老師點畫運筆之妙而深有領悟。分別之際,康有為囑其上追秦漢,以求格調高古。並贈送手跡兩幅以資獎掖鼓勵。從此,沈將家藏魏碑舊拓,披覽臨寫,悉心揣摩,直至年逾不惑。把《龍門二十品》的險峻朴茂、《鄭文公》的遒麗寬博,《張猛龍》的雄秀勁利,兩《石門》的恣肆奇渾等諸多奇異妙趣融為一體,為後來了獨具特色的北碑書風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書風形成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前已述及,沈延毅是在具備唐楷底蘊,汲取北魏碑刻造像精髓之基礎上,對以魏入行,碑帖結合的書體,進行了漫長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才形成了自己的書風。首以魏法用筆,兼參篆籀《泰山》、《石鼓》,漢隸《乙瑛》、《史晨》,以使線條筆道一波三折,字形圓潤遒勁,筆筆中鋒,鐵畫銀鉤;繼而借鑑歐、柳瘦硬骨架為結體,中宮緊束,骨骼嶙峋,秀朗挺勁,風神迥然;最後兼取隸楷《爨龍顏》、《爨寶子》的厚重古拙、誇張稚趣,解悟何紹基的行書風格的精要,逐步靠攏、變化,方形成個人書風。其詩: “積健為雄顏魯公,淵源篆隸肆圓鋒。別開生面書中象,一幟獨垂百代風”。可說是對自己追索的書風和作品風貌的真實寫照。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4 作品特點

對“魏體行書”,早有眾多書家進行過不斷嘗試和實踐,如:包世臣、張裕釗、趙之謙、康有為、李瑞清、沈曾植等。但大多隻注重字形或筆法的改良,仍拘泥於謹嚴方整的結體與方直生硬的用筆,而跳不出刀劈斧削的囿圍。譬如:或結構以側取勢,行筆以斷為主,筋骨不足而流弊於節奏婉弱;或以軟筆刻意追求刀斧鑿痕之方折效果,使線條缺少古樸渾厚、深沉博大的氣魄,使拙樸雄強近於圓熟,豪邁奔放近於粗野;或揚碑抑帖,殺伐極端,顯現鬆散虛空有餘、凝練緊迫不足的缺憾;或將篆隸、章草、漢簡的結體用筆融入北碑,在強調了線條運行間的滯澀與絞轉的同時,亦暴露出刻意追求顫筆變化的弊端;或以碑入草,結體怪異,雖書風奇異詭癖,難免用筆荒疏不精。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經過70餘年坎坷生活的磨練,加之對前人書法藝術利弊之不懈揣摩與研究,沈延毅使其 “魏體行書”的風格悄然形成。他常對學生講:“與古人之合,先求法合,得其形似;繼求貌似神合,形神兼備;最後要求貌離神合,推出新意,自成風格”。“文革”結束後,被扭曲、壓抑多年的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獲得新生,已是古稀之年的沈延毅將自己的齋號稱之為:“天行健齋”,重新以熾熱的激情投入到書法創作中來。此時的他,精神矍鑠,意境高遠,下筆如神。點畫線條,似回鸞舞鳳,萬歲枯藤;六書八法,如天風海濤,變化莫測。信手拈來皆佳詞妙句,題詞贈書,一揮而就。晚期的作品:心猿意馬無拘無束,老筆紛披出神入化;刷刷點點似明非明,隨心所欲超然混沌;真氣瀰漫而臻於化境,名噪書壇而聲譽日隆。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沈延毅之書法,既有晉唐崇尚韻法之遺骨,又有宋代崇尚意境之書風。章法及單字,不刻意而率意質重精妍;筆墨揮灑,不刻意枯筆飛白而講求厚重飽滿。乍看其書法之點線,似故作顫筆所成,實則書寫時卻是濃墨飽蘸,快速揮灑,率意所成。屋漏痕、錐畫沙、折釵股等大膽誇張的字形結構,變化詭異的筆道、線條,就如一幅一幅遐想無限,意深境遠的詩畫。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沈延毅之書法藝術,與近代名家不好做橫向比較。但其成就與清末民初等近現代名家相比,毫不遜色。啟功先生為其所作七言絕句:“白山黑水氣蔥蘢,振古人文大地同,不使龍門擅伊洛,如今魏法在遼東”。應是最好的評價。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沈延毅之書法藝術,與近代名家不好做橫向比較。但其成就與清末民初等近現代名家相比,毫不遜色。啟功先生為其所作七言絕句:“白山黑水氣蔥蘢,振古人文大地同,不使龍門擅伊洛,如今魏法在遼東”。應是最好的評價。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沈延毅曾對他的學生說:“與古人之合,先求法合,得其形似;繼求貌似神合,形神兼備;最後要求貌離神合,推出新意,自成風格。”他師古不泥,繼承傳統而不侷限於傳統,他善於站在時代發展的角度,冷靜地觀察前代書家的功過得失,在前人的成就基礎上找準切入點,進一步加以強化和發揮,逐步形成自己的個人面貌。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在沈延毅的書法中,不但能夠清晰看到尚韻、尚法的晉唐遺風,還能十足領會到尚意的宋代風神。他的書法並沒有多在章法上留意,而是把功夫都下在每個單字的重質重妍上,他並不追求率意生澀的枯筆飛白,而是講求屋漏痕、錐畫沙、折釵股一般的厚重飽滿線條。乍看他書法中的一些點線,似乎是有意故作顫筆所成,實際上他書寫時卻是飽蘸濃墨,胸有成竹,快速揮灑,一氣呵成。人們常評價唐代王維的詩畫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看沈延毅的書法也可以稱為“書中有畫,書中有詩”,那些大膽誇張的字形間架結構,就是擅長寫意畫的美術大師們也自愧不如;那些變化詭異的點畫筆道線條,足可使胸懷錦繡詩腸的文人才子,從中感發出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來。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沈延毅書法的主要藝術特徵有:

一是強悍無畏的丈夫氣。從傳統的書法審美意識來看,書法鑑賞應以文雅、風韻、平和、意境為上,而以霸悍、外露、火燥為不取,沈延毅正是將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獨到見解,建立在對含蓄、內蘊的傳統文人書法的否定上。他的書法把唐楷名家歐陽詢、柳公權茂密緊束、清瘦勁健的間架結構,與北碑造像雄強樸拙、自由誇張的結體字形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瘦硬通神,筋骨嶙峋,奇異多姿,變化莫測的獨特面目。

二是端莊威正的廟堂氣。明代書家項穆在《書法雅言》中稱:“所謂正者,偃仰頓挫,揭按照應,筋骨威儀,確有節制是也。”沈延毅自己也曾說過:“結體要先學唐楷,以求端正,後學魏晉,以求奇變。結體的欹正變化靠書家的膽識,膽識差、眼界低的人則正而不能欹;功力差、手法低的人則欹而不能正。”他的書法結字造型,似欹反正,以正為主,這是他少年學習唐楷所形成的根深蒂固影響所致。他汲取各家各派之所長,合欹正反側之諸法,牢記“心正則筆正”的至理名言,不以欹側弄險取妍,保持著正而不板,奇而不怪,正襟危坐,不怒而威的堂皇威儀。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三是蒼勁古拙的金石氣。沈延毅書法藝術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將以二王為代表的傳統帖學筆法和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北朝碑學筆法,全面融入他的“魏體行書”中,從而使他的作品出現了千變萬化、異彩紛呈的線條藝術,這是他對北碑書法的特殊貢獻,也是對中國書法筆法上前無古人的突破。沈延毅的書法用筆是在透徹理解和熟練掌握中國傳統用筆“永字八法”的基礎上完成的,“永字八法”勒如橫韁勒馬,弩如彎弓之力,啄為鳥之啄食,磔如以刀剔肉等,形象生動,寓意深遠,歷代書家的成功之路大都來源於此。沈延毅書法中純熟的“磔”法,不但對捺筆的表現十分充分,就是在橫、豎、折、勾、撇等筆畫中,也隨處可見蘭葉、反蘭葉、捺勾等一波三折、變化無窮的波磔。他對“磔”法用筆的運用和發展,可以說是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四是揮灑超逸的道仙氣。沈延毅學書不拘成法,心筆兩正,每逢揮毫施墨,則懸腕豎掌,肘腕指之力集於毫端,捻管翻筆,跌宕起伏。他藏鋒起筆,中鋒行筆,化方為圓,翻轉反覆,筆隨興致,物我兩忘,乍徐還疾,忽往復收,方圓兼用,異態百千,變化無窮,風神超邁,神來之筆,躍然紙上。五是詩書並茂的文人氣。沈延毅的書法成功,很大原因在於他深厚的文化修養,他學識淵博,文史皆通,特別是寫舊體詩的功底很深。他在瀋陽文史館任職期間,曾主編一本《瀋水嚶鳴集》,共結集遼寧九位老人的舊體詩三百首。他一生作詩無數,多為觸景生情,抒懷遣興,作後亦不加整理留存,所以散失較多,現存約有幾百首。觀賞他的書法,會使人感到麗文佳句,筆下生風,華章妙語,龍蛇飛走。

走近蓋州驕傲 一代宗師沈延毅

沈延毅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上承晉唐北碑,下啟現代書法流派,為中國書法傳統書學理論與現代審美意識的完美統一,也是將北碑楷書與南帖行書,融化得最為和諧自然的成功典範。雖不能枉然評價沈延毅的書藝是否超過了康有為、趙之謙、沈曾植等清末民初諸家,但與于右任、郭沫若、沙孟海、林散之等近現代名家相比,他是毫不遜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