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女孩「感謝貧窮」,何以看哭無數人?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近日,一篇18歲女生關於自己、關於貧窮、關於希望的文章引發了網友的強烈反響。這名女生叫王心儀,剛剛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績,被北大中文系錄取。(7月29日《長沙晚報》)

出生寒門的北大學子王心儀“感謝貧窮”的文章何以看哭無數人?筆者以為,首先是因為她教會人們如何在困境中仍然保持樂觀的心態。

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出生的家庭,比起城裡那些家境優越的孩子來說,王心儀出生在棗強縣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媽媽體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顧患有高血壓、哮喘病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爺,家中有兩個弟弟,大弟弟即將升入高三,小弟弟還沒有上小學。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畝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補貼家用。

儘管有人說貧窮是人生的一大財富,但現實生活中卻沒有多少人珍愛這份“財富”。許多寒門子弟會時不時流露出一種對自己生活環境的不滿;嫌自己家貧,甚至埋怨父母無能,有的還為此心情沮喪鬱鬱寡歡甚至一蹶不振。王心儀卻從來沒有抱怨,姥姥患癌去世、家庭經濟困難,面對同學對衣著的嘲笑,上學路上的艱難,她通通化為了兩個字——“感謝”。在她看來,“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你讓我領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讓我能夠零距離地接觸自然的美麗與奇妙,享受這上天的恩惠與祝福”,“你讓我領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讓我能夠零距離地接觸自然的美麗與奇妙,享受這上天的恩惠與祝福。”

王心儀用詩一般的語言“感謝貧窮”,讓無數人在淚眼婆娑中看到了一個頑強自信樂觀向上的寒門女孩形象。正如王心儀所說,物質的匱乏帶來的不外是兩種結果:一個是精神的極度貧瘠,另一個是精神的極度充盈,而她選擇了後者。正因為她“更加執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因為努力是寒門學子唯一的宿命,教育是當下唯一能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途徑。王心儀成功的經驗再次說明,只有通過教育,底層群體才會獲得向上流動的機會。

目前,農村更多的孩子正在複製其父輩的命運――外出進廠打工、去建築工地幹活,或者乾脆在家啃老,已成不爭的事實。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轉型,底層放棄教育、中產過度焦慮、上層不玩高考已成常態,“寒門出貴子”正在成為過去時。有統計顯示,1978―1998年,來自農村的北大學子比例約佔三成,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下滑,時至今日,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佔10%左右。正是在這種語境下,寒門女孩王心儀成功逆襲躋身北大學子成為這10%之一,才越顯得彌足珍貴。

其次,寒門女孩“感謝貧窮”看哭無數人,也有人們對其父母的敬佩和讚賞。因為任何先進的教育方式都比不上父母面對生活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深刻。王心儀自立自強陽光樂觀的精神,與其父母成功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如果沒有父母在困境中對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視,也不會有王心儀今天的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不都是因為自身不夠努力。如果說人生是一場接力賽,父母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作者系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揚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揚州市邗江區紀委特聘宣傳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