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为了医学事业,他们差点两度失去孩子

致敬中国医师节|为了医学事业,他们差点两度失去孩子

今天,我要说一句:“谢谢你,医生。”也许,读者朋友会轻视质疑:“医生也不过是一份为了赚钱的工作,医生拿了钱就应该好好给病人看病。”是的,医生是一份职业,但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是有的医生,为了更好地解除患者疾病痛苦而付出了什么。

我是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换了一份到办公室上班的工作,结束了多年的在家工作的状态。由于考勤,我没有办法接送孩子去幼儿园,孩子天生对父母,尤其是母亲有依恋,希望母亲能接他回家。所以,他常常恳请我:“妈妈,等你下班,你来接我回家好不好?”听到稚子的请求,我心里都忍不住一阵发酸。

所以,当我收到重症医学科霍保善主任发来的《医者与家》这篇文章并阅读完的时候,内心十分沉重,许久不能释怀。他和他的妻子——急诊科主任李晓红,几十年投身医学事业,为了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主动放弃过腹中的一个小生命,后来他们在幼儿园寄读的孩子又因为太想念他们独自离开幼儿园寻找爸爸妈妈差点丢失……

哪个孩子不是自己的心头肉?为了医学事业,他们真的,真的,付出太多。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去换取患者的健康,难道不值得我们从内心去道一声“谢谢”吗?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很快,首个“中国医师节”就要到来。有一个段子说:只有弱势群体才有节日,像记者节、护士节、教师节、儿童节、妇女节、劳动节……这固然是调侃,但值得警醒社会:不要让过节的群体真正成为弱势群体。

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在此,我们也呼吁,尊医,爱医,重医,不要让医疗工作者的付出白费。

今天的“医声医事”征文分享活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霍保善医生的《医者与家》。

致敬中国医师节|为了医学事业,他们差点两度失去孩子

重症医学科主任

南方医科大学兼职教授

市重症医学分会副主委

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专家组成员

|霍保善

致敬中国医师节|为了医学事业,他们差点两度失去孩子

你想对有些人说的话,但是又碍于各种原因,不敢直接表

《医者与家

工作30年,又巧逢首届“中国医师节”。我也想说说我的故事,我故事的题目是医者与家,因为我和我的爱人都是工作在医疗一线的普通医生。

我和她是同学,毕业后从事不同的临床专业——心血管内科和临床麻醉。工作两年后,我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之后,我获得了一次去北京学习深造一年的机会,但当我把这个喜讯告诉她时,在她的脸上我并没有看到我想要的喜悦之色。原来,她已怀上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宝贝。

“去学习深造还是放弃上天赐予我们的小生命?”我们陷入了两难境地,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协商,我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放弃我们的宝贝去学习深造。

记得做人流那天,一向各方面很坚强的她,脸上挂满了委屈的泪水……在青海工作期间,我先后去北京职工医学院、北京大学第一医学院、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学习过,她为我付出的太多,想起这段往事,现在一直都觉得对不起她。在此,我不想说我们医生有多么高尚的情操,但我们有一颗为了能更好解除患者疾病痛苦而努力学习的心。

致敬中国医师节|为了医学事业,他们差点两度失去孩子

2000年,我和她一同调到现在的医院——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我依然从事我熟悉的临床麻醉工作;而她根据医院工作的需要去到陌生的急诊科工作,在急诊科一干就是近18个春秋。从一个普通医生做到现在的急诊科主任,她付出了很多,对于我的工作也给了很多支持,我很感谢她。前几天她为医师节也写一篇征文——“我和急诊的十八个春秋”(点击查看:我和急诊的十八个春秋),这篇文章已经道出了她和医院急诊科一同成长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麻醉科是一个综合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不可缺少的科室;麻醉医生每日承担着临床各手术科室不同手术的麻醉工作,患者年龄从刚出生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不同的病理生理状况都会影响到麻醉效果以及对手术的耐受,风险之大可想而知。对于麻醉医生来讲,不但要掌握内外妇儿多学科的知识,还要有过硬的麻醉技术。在麻醉科工作期间,我相继开展了围术期有创动脉、深静脉监测技术,颈从、臂丛神经阻滞技术等。2003年,我还在我院首次开展了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麻醉,并首次将漂浮导管(Swan-Ganz)监测技术用于心脏手术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为以后我院开展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麻醉医生,意味着要付出时间、精力甚至是家庭。这里我想要讲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都与我们的孩子有关,在我心里埋藏了许多年,今天就把它一吐为快吧。

第一个故事是在儿子上幼儿园时,由于我们工作都很忙,给他办的是全托,周一早上送去,周六下午接回(那时还是每周工作六日制)。有一天早上,送他去幼儿园时他对我说:“爸爸,你能不能一周中间来接我回家一次,我好想你和妈妈”;看到儿子期盼的目光,我的心软了,就对他说:“好吧,爸爸周三有时间一定来接你回家!”可是到了星期三那天下午,由于手术没结束而错过接儿子的时间,心想周末接他时好好解释一下吧,而此时突然接到幼儿园老师打来的电话,说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不见了,他们正在全力寻找。听到这个消息,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就在不知所措中又接到医院保卫科的电话,说是一位交警同志把孩子送到了医院。感谢交警同志!人间处处有温暖!原来是孩子一直盼着周三我去接他,左等右等不见人就自己偷偷跑出幼儿园回家,可到了大街却记不得回家的路,好在他记得爸爸在附属医院工作,被好心人送到医院。我们差点失去我们的儿子!

第二个故事是刚调到医院工作不久,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有天晚上,刚好我和爱人都值夜班,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当时在医院附近租的房),到了晚上12点左右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爸爸,家里发大水啦,快回来吧!”我又是一片茫然。此时由于受台风的影响窗外正下着大雨,爱人在急诊科刚外出车接回一名抢救患者,我还有一台接近尾声的手术,就告诉他:“儿子别怕,爸爸还在手术,快结束了,一会就回来。”等把手术患者安全送回病房,安排好科室工作回到家时,我被看到的情景惊呆了:水已经从厨房下水道漫延到客厅、卧房,儿子正站在水中不知所措。看到我回到家,儿子一下子就大哭起来。惊慌、担心、害怕……这一切都不应该是他这个年龄的孩子所要承担的呀,我也暗暗地流下了眼泪;之后父子俩一起用脸盆、水桶把㓎到房间里的水清扫干净后,我又回到了我的工作岗位上。

致敬中国医师节|为了医学事业,他们差点两度失去孩子

2009年,因医院发展的需要,我被调到重症医学科任科主任。当时的重症医学科刚被国家卫健委(当时叫卫生部)任命为独立的二级临床科室,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可我院的重症医学科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床位少,医护人员不足,监护设备、病床陈旧,必须的抢救设备不齐全;收治患者主要以内科患者为主;患者治疗仍不是由重症医学科统一管理,科室抢救患者有些技术还要麻醉科支援,如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等。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从规范重症患者统一由科室管理治疗着手开始做。之后,逐年改善医疗设备;同时,做好医护人员专业培训;开放重症医学科北区病床,增加医护人员,规范各项操作流程……在短短的几年里,重症医学科由一个基本上以收治内科为主的科室成长为能满足现代化三甲医院所有科室重症患者治疗的科室。

致敬中国医师节|为了医学事业,他们差点两度失去孩子

李逸群院长带领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更是非常重视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支持下,我们进一步规范了ICU的科室管理,完善了患者家属探视制度,对重症医学科的病房(两个区)进行了翻新改造,更换了旧病床,添置了新设备。如今的重症医学科医疗设备齐全,诊疗技术先进,科室开展的特色支持治疗有:床边呼吸支持技术、循环支持技术(临时心脏起搏技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PICCO监测技术)、纤支镜检查治疗技术、持续血液净化技术、感染控制技术和营养支持技术等,这些技术已经与省内、国内的先进水平接轨,基本上能满足三级医院重症患者的治疗需要。

故事讲到这也就要结束了,我们的故事是真实的,是许许多多医务工作者家庭的一个缩影,也许其他医务工作者家庭还有更感人的故事。作为一个医生,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好的医疗技术、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所有的付出都无怨无悔。我们的孩子已经参加工作了,我们生活的很幸福,感恩!

End

致敬中国医师节|为了医学事业,他们差点两度失去孩子

后记

他们,一个是重症医学科的主任,一个是急诊科主任,两个科室都是与死神赛跑的战场,他们每天都在打一场场大大小小的战役。所幸,所幸,上天没有太残忍。也感谢霍家的儿子如此生性,在承受了那么多之后依然长大成才。在文章的最后,让我们感受一下霍保善医生和李晓红医生这对奋斗中相互扶持的“夫妻档”的美好。

致敬中国医师节|为了医学事业,他们差点两度失去孩子

医者“夫妻档”

致敬中国医师节|为了医学事业,他们差点两度失去孩子

一家三口

致敬中国医师节|为了医学事业,他们差点两度失去孩子

咱老霍

致敬中国医师节|为了医学事业,他们差点两度失去孩子
致敬中国医师节|为了医学事业,他们差点两度失去孩子

审 核:杨 波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