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註冊、上線:傍名牌和山寨貨興起的背後

生产、注册、上线:傍名牌和山寨货兴起的背后

失去信用而賺的錢應結算在損失裡。——約·克拉克

在8月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發佈的一則《通知》中,總局提出將對製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實施全鏈條打擊,在2018年度相關專項行動中,將包括“傍名牌”在內的製售假冒偽劣商品、其他商標侵權、相關虛假宣傳和違法廣告等違法行為,列為重點打擊目標。

“傍名牌”、“山寨貨”在網絡上屢禁不止,最頭痛的自然是上當受騙的普通消費者。而在有關媒體的走訪中,可以看到一些二手交易、短視頻、直播、微商、採購批發及電商平臺,則是這些假冒偽劣產品走俏的陣地。消費者,平臺,製造山寨貨品者……形成了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線上與線下共舞的商業江湖。

生产、注册、上线:傍名牌和山寨货兴起的背后

“平臺放任這些品牌,本身就是違反消法的,而且並不是每位買家都能認清山寨品牌。”一位資深電商從業者向懂懂筆記透露,銷售“山寨貨”線上平臺早已經不僅僅侷限於電商平臺,在很多人熟悉的社交、娛樂、二手交易等應用中,其滲透力也令人咋舌。

生产、注册、上线:傍名牌和山寨货兴起的背后

“總局這次提出的重點之一,是要求各地監管部門從調查網絡交易平臺(網站)入手,逐步摸查上、下游涉嫌假冒偽劣商品的違法生產經營者。說實話,這裡面的難度非常大。很多平臺自己也是防不勝防,甚至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他看來,山寨貨熱銷一個原因是普通消費者認知不足,導致上當受騙;另一個原因就是虛榮心驅動下,很多人知假買假使得偽名牌熱銷。

那麼,如此眾多紛繁的渠道中熱銷的“山寨貨”,究竟來自哪裡?又是何方神聖把互聯網+玩的如此利索?與過去線下的“山寨貨”相比,他們都整出了什麼新花樣?

山寨貨也在“與時俱進”

從以前的“周佳牌”和“立自”洗衣粉、“景由”礦泉水、“粵利粵”餅乾等這類文字遊戲,到如今“融合”品牌名稱,傍名牌的手法已經變化了很多。

有讀者發郵件來爆料,自己在某電商平臺上購買到了“山寨”打印機。搜索的是日本“佳能”,而通過在電商平臺上顯示的品牌卻是“佳能某選”。消費者以為“某選”是“佳能”品牌旗下打印機的一個系列,結果上了當。

還有讀者來信反映,自己在某電商平臺上進入一家名為“小米某活”的旗艦店,購買了一臺電磁爐。用了一個多月之後才發現,這款電磁爐跟“小米”品牌一點關係都沒有。

生产、注册、上线:傍名牌和山寨货兴起的背后

而他們在溝通商家或者平臺的售後要求退貨時,都遭遇到了相似的回覆:“我們從未說過產品和某某品牌有任何關係”。看來,這一切反倒成了用戶的一廂情願。

而類似的擦邊球品牌,在電商平臺上或許還有很多。如果消費者無法辨識的話,那麼直到產品用壞了,也不一定能發現是類似的“傍名牌”產品,甚至認為用著的就是知名“正品”。如此混淆視聽的品牌,居然能夠以“官方旗艦店”的身份出現在網絡平臺上,也的確令人匪夷所思。

如今的一些山寨品牌,一定要“傍”上知名品牌的名字。連字體、英文拼寫也都儘量形似,這背後是一種什麼樣的策略?為何會成為我們身邊的特色現象?

山寨名稱必須“蹭”搜索流量

“光是LOGO像有什麼用,又搜索不出來。”

在惠州某日化生產長,業務負責人李同(化名)告訴懂懂筆記,他們工廠子從事洗髮水、沐浴露代工已經有20年的歷史了,期間也推出過自有品牌,但銷量、效果不是很好。

有時為了清庫存,廠子裡也不得不“碰瓷”一下知名品牌,並將這些“山寨貨”銷往三、四線城市。據他透露,過去打“擦邊球”的方式,就是給產品起個和大牌雷同的名字,如“帝花芝秀”、“立自”、“白雀翎”等等,讓消費者誤以為就是大牌。

“但現在去庫存靠的是電商和團購,這樣的玩法已經行不通了。”李同表示,如今用戶在很多平臺上購買商品,都是用搜索的方式。因此,那些多一橫、少一劃的山寨品牌是搜索不出來的。也就是說,搜索“立白”不可能出現“立自”或者“立曰”。

因此,為了準確“蹭”到知名品牌的搜索流量,“廠家”在山寨品牌的名稱裡,必須要把知名品牌名稱“包含”進來。這就不難理解林坤在搜索“小米”時,為何會出現“小米某活”這樣一個旗艦店了。

“要麼給品牌加前綴,要麼加後綴,這樣就能確保搜索得到了。”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電商平臺的搜索權重中,一般都會優先展示知名品牌,為何我們會那麼容易搜索到“碰瓷”的山寨貨呢?

生产、注册、上线:傍名牌和山寨货兴起的背后

(某電商平臺高仿小米品牌的旗艦店頁面)

李同介紹,因為大部分山寨產品都是工廠庫存貨,或者劣質產品。所以成本十分低廉,出廠價甚至比知名品牌低30%以上。這就導致了部分用戶在搜索並選擇“低價到高價排序時”,最先出現的都是類似的山寨產品。

“很多消費者都圖便宜,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很難分辨品牌標識。”深圳某白電工廠銷售負責人何濤(化名)告訴懂懂筆記,工廠以前有許多批次驗收不合格的代工產品,都會被撤下商標,印上類似的山寨品牌,再通過電商平臺蹭著知名廠商的搜索流量,賣給那些“粗心”的買家。

何濤介紹,僅僅在今年上半年,類似的清貨方式廠子裡就已經做過好幾回了。其中貼“三洋某能”品牌的產品銷量是最高的,更有糊塗買家購買了產品之後還給店鋪評價“是正品”,令他感到十分滑稽。

從過去LOGO、包裝的“形似”,到如今品牌名稱的“包融”,可以說這些山寨廠家也學會電商“關鍵詞優化”的要領了。通過搜索得來的商品,消費者往往會放鬆警惕。加上價格低廉,十分誘惑,買家在不知不覺中就幫山寨廠家清了庫存。

那麼,先不說這類商品的質量是否有保障,為何類似“包融”性質的品牌名稱,能夠繞過正牌廠家獲得註冊或是上網銷售?

鑽平臺漏洞,商標做受理也能賣

“能不能用,要看平臺具體的審核,我們只負責申請哦。”

在廣州某商標代理註冊機構任職顧問的熊晶(化名)向懂懂筆記透露,她手頭負責著好幾家企業的商標註冊業務。而這些企業,幾乎每年都在機構申請代理註冊很多商標,用於在電商平臺上清庫存,其中超過一大半,都是“碰瓷”性質的山寨品牌名稱。

為了迎合更多有類似需求的工廠、企業,她所在的註冊機構甚至推出了設計、策劃、註冊品牌商標一條龍的服務。根據近期流行的知名品牌商標,為客戶篩選、定製能夠在電商平臺上搜索到的“碰瓷”商標。

就在熊晶手頭跟進的商標申請中,懂懂筆記發現不乏有“創維某智”、“聯想某能”、“華生某慧”、“老闆智選”等等明顯侵犯了多家知名品牌權益的商標名稱。不過,這些名字卻並不影響商標註冊申請的提交。

生产、注册、上线:傍名牌和山寨货兴起的背后

“其實一個商標要註冊下來,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在此之前只是提交申請罷了。” 熊晶透露了這其中的竅門:部分審核並不是很嚴格的電商平臺,對於准入商標的要求,僅僅只是拿到商標註冊的受理文件,即可通過相關審核。

即便商標註冊最終被駁回,山寨廠商(商家)也足夠利用被駁回前這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在部分管理比較寬鬆的電商、拼團平臺上進行清庫存、賣貨。

“商標駁回,如果還想繼續賣貨的話,也可以提交新的註冊名稱,這樣還能拿到半年的商標受理資格。”另一家商標代理註冊機構的業務主管張瓊(化名)表示,部分准入門檻較高,審核機制較嚴格的電商平臺,看似管理規範,但是也有一些企業有“門道”,通過“疏通”關係,讓暫時受理的山寨品牌先行入駐。之後的後續工作,就是根據審批進度,再補充註冊材料。

根據她的提示,懂懂筆記登陸了國家商標局查詢相關的註冊商標,發現很多快消品、電器產品的知名品牌,都有類似的山寨商標被提交了註冊申請。光是“小米XX”這一商標,就有多家機構或個人分別提交了不同分類的申請。

即便有部分申請顯示被駁回,但又有新的申請被提交。山寨工廠(商家)為了“蹭”知名品牌在電商平臺上的搜索流量,可謂費盡了心思。即便不能一刀切說其所生產或銷售的是“假貨和劣質品”,但的確有欺騙消費者的嫌疑。

生产、注册、上线:傍名牌和山寨货兴起的背后

結語

對於這些商家來說,他們單純是為了賣貨而賣貨,傾銷薄利商品換取利潤。仿製者永遠不會考慮建立良好的復購口碑、品牌效益,他們的目標就是衝量。而那些電商、二手交易、採購批發、直播及短視頻平臺中,管理者的疏忽或是縱容也成了這些山寨品的幫兇。加上一些註冊機構、營銷策劃和技術優化企業,則一起掩耳盜鈴,在流量和利益的裹挾下,欺騙或者滿足著各種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也損害著正規企業的利益。

從商標雷同,到名稱“包融”,從線下渠道,到線上平臺,山寨商家的仿製之路,在“存在即合理”的虛妄中依舊茁壯成長。而這些失去信用而賺到的錢,究竟是誰在買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