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師葉問與李小龍之間的私人恩怨,還說李小龍是「短命種」。

一代宗師葉問與李小龍之間的私人恩怨,還說李小龍是“短命種”。

葉問是詠春拳的創立者、李小龍的師傅,他的成就不在霍元甲之下。要不是甄子丹主演的電影《葉問》熱映,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名字。其實,葉問的故事不必黃飛鴻他們平淡。他曾當街與軍閥較量,以大拇指把對方的左輪手槍輪芯壓曲,使其不能發射。他曾拒絕李小龍以一間樓換區全套詠春木人樁法的建議,不願把功夫當商品出售!

一代宗師葉問與李小龍之間的私人恩怨,還說李小龍是“短命種”。

曾經有人說:如果不是當年葉問宗師來香港教拳,詠春拳這三個字就不會再香港如此流行,李小龍與梁挺也不會後今天的聲望,更不會再短短二十年內有如此多的外國高手改學詠春拳。

此話不無道理。葉問雖不喜多言。但生性詼諧。他是世家子弟出身,頗注重儀容清潔,喜穿深色長衫,即使平時,也身著深色中式短裝。葉問從不喜歡像其他的武師一樣“身穿精武裝,腰束紗帶,腳踏精武靴”的打扮。

一代宗師葉問與李小龍之間的私人恩怨,還說李小龍是“短命種”。

李小龍回香港拍電影之前,已在美國創立截拳道。自他創截拳道之後,很多人都視他為“詠春叛徒”,認為葉問宗師再也不會認他做弟子了,當時連鄭文懷先生和李小龍本人同樣都有這種感覺。

所以,鄭文懷跟李小龍打賭:由李小龍約葉問師父吃一頓晚餐,如果葉師父能來,便是他們輸,否則,便是李小龍輸。於是,李小龍打電話給葉師父,開門見山地問:“師父,我是小龍呀!我想問您一句,您到底認不認我李小龍是您的徒弟呀?”李小龍的話聽起來簡單,但很難回答。

葉問如果回答“不認”,未免顯得 小家子氣。葉問若是回答“當然認啦”又擔心其他徒弟知道後,會很不滿,會說“難道是因為他現在已經成名了,您就連一點骨氣也沒有嗎”這樣的話,更擔心一些外人知道後會說三道四。

葉問雖不是口若懸河之人,談話卻是言簡意賅:“認不認隨你呀!”只此一句,已將李小龍踢來的“球”又踢回去了。葉問後來說,他還是認李小龍這個徒弟的。李小龍跟他通完電話後,即誠心邀請師父吃飯,前來接他去酒樓。他到達之後才知道李小龍與鄭文懷等人打賭。這也是葉問與李小龍之間的一場趣事。

一代宗師葉問與李小龍之間的私人恩怨,還說李小龍是“短命種”。

李小龍英年早逝時,很多看相算命的江湖術士紛紛做事後諸葛,這個說李小龍“人中生的短”,那個說李小龍“眉頭打個折”。李小龍在世時,沒有一個人敢公開這樣說,李小龍死後,這些人卻紛紛跳出來。但有一個人在李小龍正走紅的時候,就早已說李小龍是個“短命種”了。

原來,李小龍的雙腳天生有缺陷,走路的時候有一點上下“顛”。普通人不一定能看出這個缺陷,心明眼亮的葉問卻早已看出他這個特徵,笑言李小龍“走路時腳跟不到地,正是短命相”。

一代宗師葉問與李小龍之間的私人恩怨,還說李小龍是“短命種”。

所謂“走路腳跟不到地便短命”的傳言,其實並非葉問首創,只不過葉問觀察入微,早就看出李小龍這一缺陷,以此作為笑談而已,想不到竟成事實。

李小龍天生扁平足,不但走路時“腳跟不到地”,早期更不能以整個腳掌觸地的姿勢蹲下來,這是葉問及其他與李小龍要好的師兄都知道的。李小龍去了美國後,在拳術方面很有發展。

幾年後,李小龍再回香港探訪葉問宗師及師兄弟。一次與幾位同門吃宵夜時,小龍故意問葉師父“信不信他現在可以蹲下來”,葉師父微笑不語,知道他及憑苦練客服次缺陷。

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由好友李民之推介,認識了飯店公會理事長梁相,梁相也是武術愛好者,得知葉問是詠春拳陳華順門人,立刻拜師學技,並請葉問在九龍深水的大街飯店公會公開傳授。漸漸地,來求技者越來越多。為了有更大的空間和場地,葉問再三遷換場地:九龍利達街、李鄭屋村、九龍興業大廈......使詠春拳傳遍香港每個角落。

1956年,李小龍在油麻地利達街武館內拜入葉問門下。李小龍上課相當投入,從不缺課。後來因移民美國,沒能學完所有拳法,從而自己創造了截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