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我們的耐心去哪兒了?

面對孩子,我們的耐心去哪兒了?

沒有哪位父母想對孩子發脾氣、大吼大叫。

可事實卻是,這樣的場景在無數家庭中幾乎天天都會上演,說起來,也不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瑣碎小事。

孩子磨磨蹭蹭起床、拖拖拉拉寫作業,跟不上節奏的時候;

你說的話孩子全當耳邊風,我行我素的時候;

孩子哭鬧、發脾氣,哄半天還不好的時候;

面對孩子,我們的耐心去哪兒了?

在無數個這樣的瞬間,家長的耐心“離家出走”,緊接著便是一頓狂風驟雨似的斥責、打罵、甩臉色。不管有沒有效,先把怒氣怨氣撒出去再說。

不過多數家長事後都開始懊悔、愧疚,不該那樣對孩子,並暗自發誓下次一定要忍住,然而通常都是事與願違,同樣的情景總是一遍遍上演。

保持耐心,對很多父母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面對孩子,我們的耐心去哪兒了?

缺乏耐心,根源大多來自家長的內心

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缺乏耐心,無關乎孩子行為的對錯,只是內心的矛盾、癥結剛好被孩子觸發了。

有些家長一心想要教育好孩子,當看到孩子一些不如人意的表現,內心焦急、恨鐵不成鋼,於是對教育孩子的焦慮情緒就會越來越凸顯。

比如孩子寫作業磨磨蹭蹭,聯想到孩子成績會下降,誇張、放大到孩子整個人生,各種焦慮湧上心頭,因此失去耐心。

有些家長喜歡一切盡在掌握,“失控感”會令他慌亂、焦躁,當孩子的某些行為讓家長感覺失控時,也就容易失去耐心。

比如家長喜歡整潔乾淨,當孩子把玩具、飯粒撒了一地,於是場面就失去了控制;或者本來計劃著早點回家做飯,可孩子在遊樂場玩得不願意走,計劃被孩子打亂,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掌控。

還有很多家長是自己的生活不如意,對自己不滿意,這種情況下會把孩子的不當言行擴大化、絕對化,並把責任歸結到自己身上。

“我為什麼總是這麼糟糕?我為什麼什麼都做不好?”

孩子的行為引發了家長內在的焦慮,加劇了家長對自己的不滿。家長對孩子的“沒耐心”,恰恰是對自己的沒耐心。

其實真正煩躁的是我們的內心,孩子只是撞到槍口上的那個人而已。

面對孩子,我們的耐心去哪兒了?

缺乏耐心,會失去對情緒的控制力

在一個節目中,陳喬恩的媽媽接受採訪時表示,作為一個母親絕對不會刻意去對孩子不好,經常打罵孩子是錯誤的行為,這些道理父母都懂。

但有時候就是失去了耐心,已經不想好好跟孩子講道理,所以就選擇了最愚蠢、最直接的方式——打罵孩子。

“我們都不想發火,但有時就是沒耐心了,就忍不住了。”

家長在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和生活中容易沒有耐心,脾氣急躁,甚至有時候還會將與孩子不相干的無名火撒到孩子身上。

面對孩子,我們的耐心去哪兒了?

而在面對孩子時,家長一旦缺乏耐心,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情緒失控。

在這種狀態下,常常不自覺就會對孩子使用責罵、嘲諷、侮辱等語言暴力,有時候會造成很難補救的傷害。

曾經有一個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風靡一時,繪本講述了一隻小企鵝在面對媽媽發火時,嚇得魂飛魄散。

最後,即使媽媽找到了小企鵝,但孩子受過傷害的心靈早已無法彌補。

一個動不動情緒失控的父母,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思想和行為也容易走向極端。

德國有一句諺語說:“耐心是一株很苦的植物,但果實卻十分甜美。”

保持耐心,才能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面對孩子,我們的耐心去哪兒了?

凡事保持耐心,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慢過程,耐著性子,不驕不躁,平和地陪著孩子慢慢成長,往往更能看到美好的結果。

《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中寫的很好:“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面對孩子,我們的耐心去哪兒了?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家長又何不放慢腳步,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從沒完沒了的生活裡探出頭。”

就像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家長不必過於焦慮。

過好自己的生活,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這樣的狀態下,給孩子的教育對其成長更有幫助。

當孩子犯錯了,耐心等孩子把話說完,傾聽他的想法和感受;

耐心給孩子講解一道數學題,讀一個睡前故事;

當孩子哭鬧、生氣、情緒失控時,耐心接納他的負面情緒,陪他勇敢面對挫折······

如果你感覺耐心快被消磨光了,情緒即將爆發時,不妨跟孩子說出真實的感受,“你這樣讓媽媽感覺很不舒服,給媽媽幾分鐘,一會我會好好跟你說說這個問題。”

換一個環境,單獨待在一個空間,給自己一個冷靜的時間,再去面對孩子,處理事情。

面對孩子,我們的耐心去哪兒了?

家長的“耐心”,不代表被動、不代表軟弱,而是一種有興趣,有感情的陪伴。

孩子如果感受到了這樣的氛圍,將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時刻充滿耐心的成長環境。

讓孩子感受到“耐心”帶來的積極能量,從而也學會使用耐心對己對人,做事沉得住氣、靜得下心。

插畫:在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