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淠史杭 安瀾60年

今年8月19日是淠史杭灌區工程開工60週年的日子。淠史杭灌區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起來的國內最大灌區。淠史杭工程的建設和運行,讓荒田薄嶺變成千裡沃野,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使六安變身“天然氧吧”。

《人民日報》:淠史杭 安瀾60年

8月,一場大雨侵襲了大別山,洶湧的洪水穿過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座大壩——佛子嶺大壩後,將經橫排頭渠首匯入淠河總乾渠。

“佛子嶺水庫現在以每秒1800立方米的速度下洩,有效緩解下游防洪壓力。”佛子嶺水庫管理處辦公室主任王群國說。

《人民日報》:淠史杭 安瀾60年

▲佛子嶺水庫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起來的國內最大的灌區——淠史杭灌區,以佛子嶺、響洪甸、白蓮崖等幾大水庫為水源,通過上萬條渠道、上千座反調節水庫以及數十萬處塘壩,共同組成了“長藤結瓜”式的灌溉體系,幫助革命老區安徽六安告別了旱澇交替的貧苦過去。

重塑山水 造福百姓

六安,曾經是個旱澇災害交替的貧苦之地。原因何在?大別山作為江淮分水嶺,蜿蜒東北向。當地峰圓坡緩,壟畈相間。河汊雖多,但水低田高,無雨則旱;沿河窪地,一雨成災。“窪地洪水滾滾流,崗上滴水貴如油。一方盼水水不來,一方恨水水不走。”水庫修建之前,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民謠。

佛子嶺大壩壩體上,“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個描金大字熠熠生輝。新中國成立後,大別山地區相繼建起了佛子嶺、磨子潭、響洪甸等幾大水庫,有效阻遏了滔滔洪水。開工於1958年的特大型灌溉工程——淠史杭灌區的修建,則利用水庫發電的尾水,讓荒田薄嶺變成千裡沃野。為修建該工程挖出的土方量如果圍成一米高、一米寬的長堤,足足可以繞地球十多圈。

《人民日報》:淠史杭 安瀾60年

▲淠史杭灌區鳥瞰圖

1958年,一場大旱讓六安200多萬畝農田顆粒無收。經過與省裡溝通,當地幹部群眾決定修建水利工程解決水旱不均的問題。從立項到1988年,國家累計投資3.1億元。

為了重塑大別山水,庫區移民30萬人,良田、林場各淹沒30萬畝。歷經14年建設,淠史杭灌區主體工程完成。淠史杭灌區東臨巢湖之濱,南依大別山麓,西跨河南固始,北到淮河之畔,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個毗鄰灌區及梅山灌區的總稱。

《人民日報》:淠史杭 安瀾60年

▲參與淠史杭工程建設的葛春華老人(攝影:王麗)

從佛子嶺到磨子潭,再到淠史杭灌區,跟水利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葛春華說:“幸福是奮鬥來的,親自參與了工程的建設者們,更能深刻體會到這一點。”

大別山下開新河

六安市葉集區平崗街道芮祠新村旁有一段總乾渠,行走其側,河水靜靜流淌,絲毫看不出曾在這裡發生過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殊不知,這就是史河總乾渠“卡脖子”工程的平崗切嶺段。為了將響洪甸水庫的尾水引入這裡,人們用最原始的工具,僅用8個月的時間就切開這條長3公里、深24米、寬60米的渠道,硬生生地把一座山給“切”成了兩半。

今年81歲的老人芮澤榮說,當年自己剛滿21歲,剛結婚不久就上了工地,一干就是三年,逢年過節都不停工。平崗切嶺工程高峰時期用工5萬人,開挖土方342萬立方米,僅用一個月的時間按時完工。淠史杭灌區工程日正常上工50萬人,日最高上工80萬人。“只要是屬於受益縣,公社、大隊不管是否受益,一切能出動的整勞力,男男女女,全部出動了。”這其中不僅有毗鄰六安專區的安徽其他縣市的群眾,也有來自河南固始等地受益於灌區的群眾,更有來自山東的援建大軍。

《人民日報》:淠史杭 安瀾60年

▲當年修建淠史杭灌區時的場景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切嶺截高就低,渡槽則在低窪處平地起高,建成水槽以讓水流過。將軍山渡槽是淠史杭灌區最有名的一座渡槽,全長875米。“該渡槽連通淠河、杭埠河水系,實現了江淮溝通。”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局長瞿大界說。

由於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規律,並堅持少佔良田的原則,建成後的淠史杭灌區實現了“水在崗上流”,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河”。據統計,僅淠河和史河兩個灌區自流灌溉就達到了687.4萬畝。“在節省了大量人力電力成本的同時,也使得淠史杭工程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自流灌溉佔比較高的灌區。”淠史杭灌區原工程總指揮趙子厚的女兒趙濤說。

灌區極大改善了生態環境

橫貫皖中,溝通江淮,淠史杭灌區以2.5萬公里渠道、6萬多座渠系建築物、1200多座中小型水庫以及21萬多個塘堰,形成了“長藤結瓜”式特大灌區,灌溉面積1060萬畝土地,惠及豫皖兩省2000萬人口。“截至目前,累計灌溉面積4.56億畝,增產糧食583.8億斤,淠史杭灌區成為名副其實的‘豐收之源’,也一舉奠定了安徽糧食主產區的地位。”六安市委主要負責人說。

《人民日報》:淠史杭 安瀾60年

▲橫排頭水利樞紐

在六安市葉集區平崗街道,原本雜草荒蕪的山崗如今被奼紫嫣紅的果樹覆蓋。作為當地打造“江淮果嶺”的核心區,平崗街道擁有桃樹、梨樹等經果林種植面積近3萬畝,大型農業合作社6家,帶動當地近千戶村民脫貧。灌溉水源即來自嶺旁的淠河總乾渠平崗切嶺段。“如果沒有這穿山越嶺的乾渠來水,這片嶺還是一到晚上沒人敢走的荒郊野外。”平崗街道辦主任杜明星說。

江淮果嶺只是六安市依託灌區發展的一個縮影。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六安市提出“一心一廊、一谷一帶、一嶺一庫”的發展戰略,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其中,六安茶谷利用優美的生態環境,發展以茶為主題的旅遊經濟,現在已升級為‘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六安市政府主要負責人說。

《人民日報》:淠史杭 安瀾60年

▲六安茶谷

“境內幾大水庫積蓄了70億立方米Ⅱ類優質水源,空氣質量常年在Ⅰ類以上。”六安市旅委負責人說,淠史杭灌區的建成,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使得六安這片“紅色的土地”又變身“天然氧吧”。六安市現有兩個5A級景區、26個4A級景區,幾乎都與淠史杭灌區的存在密切相關。僅去年,六安市接待遊客450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50多億元。

從“走千走萬,不走淮河兩岸”到“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一字之差,承載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彰顯的是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如今的六安,浸潤在淠史杭的“人間天河”裡,正日益變得美在水上,富在水上。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 朱思雄 韓俊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