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洪武時期瓷器底足

早期承元代呈離心梯形,其後外足牆變垂直。足牆厚,足端平切。挖足草率,有的甚至淺挖即止。像所謂“餅形足”。內足牆離心角度大,與底相交處呈現弧折。外足牆端斜削,使之成為通常所稱“鯽魚背狀”。底心乳丁狀突起明顯。晚期內足牆與底相交處呈鈍角折的較多。離心角度縮小,挖足漸深。內足牆向永樂時期的較垂直髮展,觀察這時期的澀圈迭燒器,有些已經接近十五世紀,民窯未見底足心掛釉器及外足牆畫有青花圈線的現象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永樂宣德時期瓷器底足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總的來說,底足牆逐漸趨薄,器足由淺至深,由小至大。早期修足同洪武晚期,其後內足牆由離心過度我,挖足漸深,足端平切。釉面與露胎的交接處多呈現火石紅色。質佳的足底內開始刷塗一層薄釉。由單塗足心進而半塗內足牆。足牆加高,直徑放大。個別有挖足過肩。內足牆與底的交接處呈銳角折。而內足牆大部分卻較垂直,與成化前後的修足特徵相似。其區別在於成化前後的足牆較薄,且大多挖足過肩,挖足趨於細緻,乳丁狀突起不明顯。質量高的一類足牆及器口沿較薄。內足牆向心角度,自宣德以後呈逐步縮小之勢。明早期,器內底通常在底與器壁的交接處有一道較深的凹線,既所謂“月亮底”。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瓷器底足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早期器壁,器底仍較厚,器底的跳刀痕和乳丁狀突起比以前收斂。約在景泰前後,大部分足牆向心角度加大,內足牆與底的交接處,呈現較小的銳角折,並且不再垂直切削。從斷面上看呈倒梯形,足牆較高,較薄,挖足多不過肩。足端平切,接近成化時足牆變矮,內足牆又變得較垂直,部分已經挖足過肩。晚期足外牆幾乎全部飾以青花圈線,並且從此沿用不變。較好一類的瓷器,在足外牆圈線內,開始加繪簡單紋飾,成化時增多。多數外足牆端斜削並落於檯面,內足牆端有稜邊感。個別開始有外足端滾圓的現象。這種形式是明代民窯上乘器皿的特徵之一。

成化、弘治時期瓷器底足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挖足多較深,普遍過肩(即內足牆高於外足牆),沿用至十六世紀初,大約四十年左右。較好的一類挖足過肩部明顯,足牆趨薄,底心較平,乳丁狀突起基本消失,內足牆與底交接處呈銳角折,並較垂直(與宣德前後相似,只是足牆較薄)。外足牆端斜削或滾圓,內足牆仍有稜邊感(較好的有足牆兩端雙側滾圓的現象)。挖足過肩更加明顯。晚期挖足過肩現象減少。足牆較垂直低矮,部分出現內足牆離心傾向的一類應屬於正德時期。

正德時期瓷器底足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正德和嘉靖早期,可以認為是明代中期向晚期過渡的一段時間,對民窯器來說,根本的改變是從胎體的粗厚向輕薄的轉變。胎、釉承弘治,變化不大,大部分較前略顯粗糙。盤類底部下塌更趨明顯。出現了類似於雞心底的笠狀及跳刀痕、粘砂等現象。即使官窯,有的底亦呈明顯的笠狀。內、外足牆均較垂直,甚至內足牆又點離心傾向,多數外足端向內上方斜削,致使內足端落於檯面。一般挖足不過肩。由於足牆較薄而往往使圈足產生不圓的現象。足內施釉較薄,致使跳刀痕明顯可見。晚期出現饅頭底和笠狀突起。

嘉靖時期瓷器底足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嘉靖時期,一般只注重此時所謂“饅頭底”的應用。底足的工藝形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往往使容易被人忽略的變化——即嘉靖時期出現的足內牆與底相交處,大多呈弧折的現象。正德嘉靖之交,足牆由較垂直,又變為內斂。足端大多平切,或者由外足端向內上方斜削。致使內足端有稜邊感,並且落於檯面。多數細瓷足端開始雙側滾圓,足牆明顯趨薄。隆慶前後的饅心底器其凸出感不明顯,部分圈足較垂直。弘治至正德之交饅心底無圈足。內底凸出明顯。其後圈足很低,應由臥足碗演變而來。

萬曆、泰昌時期瓷器底足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早期盤底依然下塌,足牆逐漸變矮,釉與露胎處的結合部“火石紅”現象減少。晚期時,足牆逐漸變得較垂直並且相應加高,外足牆及底顯現跳刀痕,足心呈下凹的弧狀,猶如把“饅心底”翻轉過來一樣,在內足根之間形成較大弧度的橢圓形。正所謂“物極必反”,自隆慶始,部分器皿的口沿部位切削尖銳,摸上去有割手的感覺。極易損壞。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崇禎。高足杯底往往為實足。並多書以款識。

天啟、崇禎時期瓷器底足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前一階段,即使較好的一類,足牆兩側亦出現或多或少的粘砂痕。內足牆較垂直與底交接處圓折。其後足牆逐漸變矮,底多不上釉,並且呈現程度不同的笠狀突起和跳刀痕。後期內足牆離心或較垂直。與底的相交處多直折,外足牆端斜削,致使內足牆端落於檯面。饅心底繼續使用。自萬曆晚期開始用的玉璧底開始流行。一般認為其“自外足端向內下方斜削的角度較大”。實際上天啟前後寬圈足內足牆多離心,挖足較深;崇禎時挖足較淺;康熙時內足牆較垂直且深;此類製作工藝一直沿用到乾隆時期。

清順治時期瓷器底足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釉面漸趨細白,底足趨深,內足牆較垂直或向心傾斜。足端兩面斜削有稜邊感。獨有的特徵是,由於外足端向外上方切削角度較小,使外足牆無釉離檯面部分較高。醬色口沿沿用並不作修飾(只平切,口沿兩側有稜邊感)。康熙時期開始修圓,玉璧底繼續沿用並且開始出現雙圈足和二層臺底。

康熙早期瓷器底足

挖足稍有過肩,圈足內斂。大部分內足牆與底的交接處呈弧折。內足牆側呈弧狀。足端滾圓,雙圈足盛行,並且延續到康熙晚期。器底較厚的釉面上,常見縮釉點,瓶累底足多數有二層臺。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康熙中期瓷器底足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圈足多內斂,內足牆呈離心或向心狀,與底交接處呈不同角度的銳角或鈍角折,足端平切。部分底足還具有明早期的修足特徵。足端修整,底心落款。

康熙晚期瓷器底足

明清瓷器底足的演變過程

器壁和足牆明顯趨薄,外足牆由較垂直轉變為有些向心,足端有單側滾圓趨向雙側滾圓。接近雍正時期足牆趨低矮。盤類內足逐漸呈離心狀態,雙圈足逐漸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