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旧中国“买卖式婚姻”的思考——基于《黄土地》

影片反映的是位于黄河以西陕北的黄土高原的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生活状况,以女子"翠巧"的命运为主线,重点体现了民众生活的疾苦,尤其是我国女性在这个疾苦环境中保守封建的婚姻制度的生活状况,影片最后以"翠巧"悲剧的婚姻和最后淹死在黄河当中作为结局,凸显了整个影片的悲剧氛围。

对旧中国“买卖式婚姻”的思考——基于《黄土地》

黄土高原

这种落后的包办婚姻的制度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显得格外具有残酷性,而且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残酷。这在某种程度上让我联想起了中国现在还存在婚姻中的彩礼制度,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一般越是贫穷落后偏远的地区,彩礼制度在婚姻当中就越具有刚性,而且彩礼的数额也就越是巨大,给男性带来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将女性物质化并且部分限制了女性对婚姻伴侣选择的自由,某种程度上是现代版的"卖女儿"。

整个影片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做了错事,"公家人"按照规矩不能随便招收女兵,父亲依照当地的风俗习气不得不用近乎"卖"的方式来嫁女儿。也许有人对他们的做法会有道德上或其他方面的指责,但我认为他们做的无可厚非,在时代的大潮流中,在中庸和"枪打出头鸟"的长期的民族社会心理和文化当中,他们只能顺势而动,力争做到没有偏差。诚然,对于"翠巧"最后死亡的悲剧,无论是公家人还是她的父亲只要有一个人敢于冲破制度成例或风俗成例,这种悲剧就可以避免。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导演想要向我们展示的,导演相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那个时期的中国陕北的农民的生活状态,这种敢于打破成例的生活状态虽然很有出现的可能,主观情感上甚至很有可能正是观众所期盼发生的,但从事实逻辑的角度上来讲,这种事情出现的可能性确实很低,因此导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可能是事件中的每个人所采取的无恶意的选择所导致的悲剧性的结果。从而向我们揭示是一个时代的落后的社会和传统因素所导致的悲剧,而且就算他们真的有人采取了措施救下了这一个翠巧,但也救不了当时成千上万的中国的农家姑娘"翠巧"。

对旧中国“买卖式婚姻”的思考——基于《黄土地》

农民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翠巧"作为一个拥有爽朗嗓音性格善良的农家姑娘不得不嫁给让自己感到害怕的年龄大的丈夫,已是一个小的悲剧,当她试图打破这种悲剧,寻找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以寻求进步和解放时却被黄河吞没,这便是电影中的最大的悲剧,基本上也是作为了电影主体部分的结尾。

对旧中国“买卖式婚姻”的思考——基于《黄土地》

媒婆

影片最后农民集体跪地求雨,体现了当时中国陕北农民靠天吃饭的落后的生产力和迷信的思想,而"翠巧"的弟弟憨憨不停地试图穿过反方向奔走地人群试图奔向公家人的镜头象征了个人在一个落后的时代生活并被其裹挟的无助以及想要寻求解脱的艰险。憨憨在逆流的人群中的挣扎前行又何尝不是她姐姐为了寻求解放而努力在时代逆流中挣扎的形象化具体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