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的平遙古城,擬做中國雕塑之都

從藝術史的脈絡中搜尋,雕塑如架上繪畫一般,都在逐漸成為一種“老舊”的藝術形式,裝置、多媒體等藝術形式的出現,顛覆了關於“古典”的美學認知。於是乎,當雕塑這一多少帶有一些懷舊氣息的藝術形式與一座有著近3000年曆史的古城碰撞到一起的時候,所激發出的火花和帶給人的震撼,自然令人感到無比的期待。

提到平遙,聯想到的首先是那座帶著滄桑的古城,和在這座古城上生髮出的新生命——平遙國際攝影節和平遙國際電影展。攝影和電影,這兩個在當下社會傳播率最高的藝術樣式,讓平遙在古城的幽深之外,多了幾分蒼翠的綠色。魂牽夢縈的《又見平遙》如夢似幻,牽引著無數人迷醉其中,流連忘返。

這或許就是一座古城在蟄伏之後再次煥發出新生時所迸發出的絕強的生命力。而今,當平遙繼攝影節和電影展之後,再度推出一個具有時代特性的國際性藝術展——平遙國際雕塑節的時候,這座古城又將為世人帶來怎樣的震撼和不可思議?

3000年的平遙古城,擬做中國雕塑之都

曾熙 視網膜35 102cm×103cm×3 鏡面不鏽鋼、菲涅爾透鏡、自然幹玻璃顏料 2017

千年歷史 讓“平遙雕塑”底氣十足

7月20日,首屆平遙國際雕塑節在擁有三千多年曆史的平遙古城開幕,此次雕塑節由平遙縣人民政府和奧地利莫比烏斯藝術基金會共同推動創辦,來自中國、意大利、美國、德國等十餘個國家的七十餘位藝術家、策展人攜百餘件橫跨傳統至當代的中外雕塑作品齊聚古城,活動以傳統雕塑為基礎,並配合裝置藝術、大地藝術、數字藝術、新媒體藝術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共同呈現,通過增加藝術的互動性引導觀眾的參與。這也是繼國際攝影大展和國際電影展之後,平遙古城迎來的又一大型文化藝術盛會。

3000年的平遙古城,擬做中國雕塑之都

鄧柯《民族系列——岜沙人的蘆笙節 長190cm,寬90cm,高175cm 2014年》

本屆平遙國際雕塑節以“雕古塑今”為主題,邀請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為學術總主持,雕塑節由主展覽版塊和平遙國際雕塑節活動版塊兩大部分構成。其中主展覽版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題“國際對話”,國際部分由著名策展人、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主策展人勞倫佐·柏內德蒂(Lorenzo Benedetti) 策劃,本單元以約瑟夫·博伊斯的作品為基點,邀請今天活躍在歐洲藝術創作領域中的19位曾參加過威尼斯雙年展和卡塞爾文獻展等重要藝術項目的重要藝術家,展出他們最新的創作;國內部分,“內在的生命意志”單元由青年策展人魏祥奇策劃,“中國精神”單元由邵曉峰、秦春暉、柳淳風策劃,展出位數十位中國藝術家的代表性創作,與國際藝術家進行現場同一空間的“對話”。第二部分為特邀展覽,由巴黎達利博物館策劃“平遙國際雕塑節達利畫廊展”。第三部分為平行展覽,通過在山西省徵集省內傳統及民俗雕塑藝術作品為渠道呈現“平遙國際雕塑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以及“平遙國際雕塑節院校青年藝術家展”兩場展覽。活動版塊包含平遙國際雕塑節城市投資軟環境論壇和雕塑節專題演講等活動。

3000年的平遙古城,擬做中國雕塑之都

梵音 《梵音》長160寬48cm高60cm 樹脂

雕塑節開幕式當日,學術總主持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因故未能趕到現場,但仍舊通過視頻的方式發來賀詞,他表示:雕塑節,是藝術的、人文的,是平遙的、晉中的,也是山西的,更是中國的和世界的。在歷史文化古城平遙舉辦雕塑節,通過雕塑藝術節的方式來展示人文的、當代的藝術創造,也展示山西大地特別是平遙古城對世界的熱情擁抱,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山西,歷史文化悠久,寶藏豐富。晉中,是中國古代彩塑的勝地。平遙,作為歷史文化古城,它的存在和歷史價值,應當在新時代通過世界國際文化交流的方式,特別是通過雕塑藝術的方式進行心與心的溝通。所以,在這樣一個充滿古代人文精神的大地上舉辦雕塑節,吸引全世界的眼光關注平遙古城,吸引全世界優秀的藝術家到這裡展示自己的藝術創造,這是具有著高遠眼光的文化行為。

3000年的平遙古城,擬做中國雕塑之都

志村姐弟《SHIMURAbros TRACING-SKY Floating CLouds》150x1

平遙縣人民政府縣長石勇在其後的媒體專訪中談到舉辦雕塑節對於平遙的重大意義,他表示:“平遙目前雖然已經有平遙國際攝影展和平遙國際電影節兩個藝術節品牌,但從根本上講,這些並不是平遙的本土文化元素,平遙古城民間雕塑藝術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平遙境內的雙林寺、鄭國寺保存了國內最精彩的傳統雕塑作品,可以說平遙是最有資格做中國的雕塑之都。在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的前提下,我們希望搭建這樣一個平遙和世界雕塑藝術交融對話的平臺,以一個包容、開放的態度,既要挖掘傳統平遙雕塑文化的元素,也要接納西方現代的雕塑文化藝術。在未來它將是包容開放的藝術之都,這是我們做雕塑節的初衷。”融貫中西是平遙國際雕塑節的未來走向,同時石勇也談到雕塑節本身對於平遙的促進作用,“我們期望打造的平遙國際雕塑藝術節既有高度,也有溫度。一方面從陽春白雪(高度)的角度來說,我們能看到國際頂尖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同時在我們吉祥寺裡面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板塊,包括麵塑、磚雕、木雕等傳統的藝術形式,這些都是我們平遙國際雕塑節和其他雕塑展不一樣的地方,也是和老百姓息息相關有溫度的部分。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同時存在,既能滿足雕塑節的高品質定位,同時也不至於讓雕塑節失去了與古城的互動。”

3000年的平遙古城,擬做中國雕塑之都

拉斐爾·海蒂作品創作中

平遙作為中國現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級城市,也是唯一一座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漢民族古城,截至目前,散落在平遙城的磚雕、木雕、石雕等民間雕刻藝術多達5萬多處。正是由於有著如此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才讓平遙有了“最有資格做中國雕塑之都”的底氣。

3000年的平遙古城,擬做中國雕塑之都

邵譯農作品《道和門》全景圖

以雕塑為史——架起東西藝術對話的橋樑

首屆平遙國際雕塑節主展覽版塊坐落於平遙古城電影宮內(原柴油機廠舊址),國際對話單元外方策展人勞倫佐·柏內德蒂在媒體專訪中談到:“平遙古城擁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歷史遺蹟遍佈各處,文化內涵深邃,非常契合新興藝術的發展。在‘以雕塑為史’這個展覽中,藝術家們運用了很多工業元素,包括水泥、柏油路、大理石、電纜等,這些在展覽中用到的大部分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它們不但承載了城市基本設施建設也見證了社會的變遷。我們想傳達在藝術創作中如何將中國的材料和東西方藝術串聯起來,這對藝術家來說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讓如何把中國的現代藝術和國際平臺連接起來是他此次參與策展的主要目的。雕塑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一種在表達藝術材料之間的溝通方式,所以本次展覽主題‘以雕塑為史’旨在解析歷史架起過去與未來溝通對話的一座橋樑。”

主展覽版塊國際部分主題“以雕塑為史”,分別呈現了約瑟夫·博伊斯、威廉·阿納斯塔西、蒂娜、奧利弗·拉瑞克、拉斐爾·海蒂、尤納·弗萊德曼、尼娜·貝爾、曼德拉·羅伊特、多米尼亞·曼加諾&馬里克·範·羅伊、克里斯托夫·韋伯、拉奎爾、帕西亞斯等19位國際重要藝術家的最新的創作,他們的作品都曾參加過威尼斯雙年展和卡塞爾文獻展等重要藝術項目,此次雕塑節邀請其中多位藝術家來平遙進行駐地創作,這次展出的新作都是在平遙進行的在地性創作。

3000年的平遙古城,擬做中國雕塑之都

宋冬《同床異夢3》細節圖

本單元將以約瑟夫·博伊斯的作品《歐亞大陸》為基點。“歐亞大陸”本身是一個地理概念,僅僅是描述一塊整體區域,連結了歐洲和亞洲,融合了東方和西方的文化,藉由東方和西方,亞洲和歐洲,延伸出對整個世界的思考。而博伊斯賦予了“歐亞大陸”這個地理概念以政治色彩和烏托邦式的含義,作品中博伊斯穿著被皮革包裹著的金屬鞋,將脂肪油脂塗抹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整件作品融合了表演、錄像等因素,透過充滿儀式性的表現,象徵著歐亞大陸的每個角落都重新連結,希望透過這件作品讓觀者進行理性及精神上的思考。

《我們並非前往火星一去不返的人》是此次雕塑節瑞士藝術家拉斐爾·海蒂的一件駐地創作。據藝術家介紹這件作品以平遙古城的建構規劃為創作靈感,用了近10噸油漆將整個空間的地面“塗成”彩虹色。值得關注的是,在雕塑節期間,他將在平遙古城迎薰門廣場前進行同一作品的戶外創作,並將把該作品贈予平遙永久展示。他想透過特定姿勢的創作以及媒材發生變化的暫時性,引發大眾對傳統雕塑與當代雕塑的思考,重新構建人們的價值觀: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作品,它會讓我思考、質問到底什麼是雕塑的形式?從形式上來說,這件作品和傳統的雕塑形式是截然不同,但將它展示有著悠久雕塑歷史的古老城市中時,就會形成強烈的對比反差。我希望能夠通過這件作品,讓大眾思考,什麼是傳統的雕塑?什麼是當代的雕塑?

3000年的平遙古城,擬做中國雕塑之都

烏拉·馮·勃蘭登堡《七扇窗簾》2017,柯芮斯畫廊(倫敦)

內在的生命意志——對自我生命意志的深刻反思

除了國際藝術大咖外,首屆平遙國際雕塑節自然也少不了中國頂級藝術家的身影。國內部分“內在的意志”單元呈現了隋建國、徐冰、展望、張羽、宋冬、邵帆、尹朝陽、邵譯農、李洪波、向陽、譚天、耿雪、鄭澤生等等20餘位藝術家的代表性創作。“中式寫意”單元呈現了葉毓山、劉煥章、錢紹武、文樓、殷曉峰、吳為山、李象群、呂品昌、曾成鋼、王少軍、王中、田世信、陳雲崗、霍波洋、景育民、鮑海寧等雕塑家的經典作品。

雕塑、裝置和影像都是藝術家表達思想的語言,所有藝術創作的行為和過程,事實上都在指向一個更具主體性的自我,呈現的是人對自我生命意志的深刻反思。“內在的生命意志”部分,試圖向我們展現的是接受西方藝術語言和觀念影響的中國藝術家,在近十年來創作方面所展現出的精神面貌。通過這些作品,我們看到前輩藝術家和青年藝術家在創作觀念上的分野十分清晰:前者的作品中都更為強調主體性的存在,強調意義和價值,融入了更為系統的哲學性思考,充滿了生命意識的自覺和人文精神;而後者則呈現出非歷史性、去主體性的特徵,甚至可以稱之為純形式的探索。

“內在的意志”部分由策展人魏祥奇擔綱,“我要講的是一箇中國故事,中國故事從哪裡開始?從山水畫開始,最代表中國文化精神,所以展覽大家可以看到徐冰、張羽、邵帆、向陽、面隋建國、展望和宋東等的作品,這一條線下來,我想呈現一個文化的人,哲學的人到一個溫暖的人的故事,中國人的生活可以從徐冰的卷軸畫到後面這些藝術家的作品中找到,這個系統本身是有意思的,所以我選擇傳統這條線索來與西方藝術家進行對話,這是最直接和有效的。”

3000年的平遙古城,擬做中國雕塑之都

吳為山 《天人合一—老子》 高6米 青銅 2008年

這場關乎自我生命意志的反思故事由徐冰的作品《背後的故事:溪山秋色圖》開始,藝術家用最為普通的,甚至是被廢棄的日常材料,包括塑料紙、樹葉和乾草等,堆積出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氤氳之氣。我們在正面觀看作品時可以看到筆法,可以看到墨韻,但這一切都是藝術家精心構造的中國傳統文人式的精神世界。

作為故事的結束,鄭澤生的《消失的香格里拉》多少帶著一點悲情的色彩。這件為平遙創作的作品材料取自2014年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大火的殘留物,他將這些大小不一的物件熔解後重新做成了一件破損的賁巴壺,藉此次平遙雕塑節,用自己的方式,讓曾經見證一座古城朝陽落日的物件,肉身重組,跨越時間和空間,來到平遙,完成與另一座古城的對話。

3000年的平遙古城,擬做中國雕塑之都

鄭澤生《消逝的香格里拉》

本次雕塑節除卻大咖們的代表性創作外也呈現了當下青年藝術家的創作生態,它們更多強調非歷史性、去主體性的特徵,甚至可以稱之為純形式的探索。藝術家李洪波、李嚴、歐陽蘇龍的創作,則是以自己獨特的語言方式對歐洲古典雕塑的原型再構造,李洪波利用中國傳統裝飾品“紙葫蘆”的製作技術將層層紙張疊加粘貼形成一個個小型的蜂巢結構,創作出具有可伸縮性的紙雕塑作品;李嚴利用古典雕塑作品間的縫隙將彩色的氣球填充其中;歐陽蘇龍借用西方的古典雕塑用光影的方式闡釋自己對雕塑的思考,他將《大衛》投影的光做成雕塑,捨去視覺主體而塑出光影的形態。

3000年的平遙古城,擬做中國雕塑之都

烏拉圭藝術家作品《out in the open》航拍

“中國寫意精神”——民族藝術的時代光芒

“中國寫意精神”分為三部分:一是意象人文;二是意態萬千;三是意氣風發。這三個部分以三個維度將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當代雕塑大家、名家以及優秀青年雕塑家的最新創作呈現給觀眾,也將中國寫意精神以多視角、多層面的雕塑形式與語言生動地表達出來。觀眾將能在參展藝術作品中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因為“寫意”的概念與精神已經內化於雕塑藝術家的心靈深處,這些雕塑創作呈現的正是藝術家的生命意識和思想境界。

3000年的平遙古城,擬做中國雕塑之都

向陽作品全景圖

作者:王寧 寫意雕塑是一種體現了自覺、自然、自洽、自信,且譜寫了歷史輝煌、閃耀著時代光芒的民族藝術。中國美術館館長、本屆雕塑節總學術主持吳為山講到,作為藝術創作,寫意雕塑創造的視覺形式重在神韻把握而不拘泥於客觀物象的表面描摹,能清晰地觸及到本質,具有意蘊豐厚、出人意表、審美髮散等基本特徵。它是中國人文詩性自然結構與心理結構的融通,是個性審美心理和社會審美心理統一於民族審美心理的外化。現代寫意雕塑之“體”,是強調心理、義理、情理的精神之體、真如之體、心性之體。寫意雕塑的審美體系築基於“天人同構”的宇宙意識,彰顯於本體之“道”的深廣體驗,乃本心之靈動、文化之豐厚、科學之理性、技藝之精純、人性之圓融的輝映、互滲、匯合,因此可總結為八個方面:儒道互補的文化結構、遊觀洞察的觀照方式、澄懷味象的生命體驗、妙悟自然的欣賞特徵、虛實相生的創作法則、境生象外的思維生成、氣韻生動的藝術境界、高明中和的審美理想。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雕塑藝術在兼收幷蓄、融會貫通之後,在新時代力倡“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精神感召之下,已經形成並確立了“寫意”的文化和思想氣質。(作者:王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